曲霞鎮《勞動精神照亮時代前路》
春風拂面,“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將來臨之際,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評選表彰大會如期而至。當燈光聚焦于領獎臺,當掌聲獻給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創造非凡業績的勞動者,在技術迭代加速、價值觀念多元迸發的今天,勞動精神何以依然能夠照亮時代前路? 勞動模范之所以能夠成為時代標桿,首先在于他們以精湛技藝詮釋了“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細數那些被表彰的勞模,無一不是在各自領域追求極致的典范。從航天工匠高鳳林焊接火箭“心臟”的0.01毫米精度,到港口工人許振超創造的世界領先裝卸效率;從紡織女工王曉菲創新工藝提升產品質量,到農業專家趙亞夫數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間,他們用行動證明,在智能化、數字化的今天,勞動人民的專業技能與職業操守依然是不可替代的生產力要素。這些勞動者將簡單重復的工作升華為藝術創造,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實現了從“工”到“匠”的蛻變。他們的存在,打破了“勞動低端化”的偏見,彰顯了勞動本身所蘊含的創造性與尊嚴。 更為深層的是,勞模群體以集體畫像的形式,勾勒出勞動精神與時代脈搏的同頻共振。近年受表彰的勞動者構成中,既能看到傳統產業工人的堅守,也能看到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新興領域工作者的創新;既有白發蒼蒼仍奮戰一線的老專家,也有“90后”甚至“00后”的青年技術能手。這種多元構成恰恰反映了當代中國勞動形態的豐富性,勞動不再局限于體力付出,而是涵蓋了智力創造、技術創新、服務優化等廣泛領域。當外賣騎手、網絡工程師、生物科技研究員與傳統產業工人并肩站在領獎臺上,一幅完整的當代中國勞動圖景徐徐展開,其中每一種勞動形態都在為社會創造價值,都在推動時代車輪向前。 閃光燈耀眼的光芒下,更應看到無數普通勞動者的默默耕耘。勞模之所以成為楷模,不僅因其個人成就,更因其代表了廣大勞動者的共同品質。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關鍵期,在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攻堅階段,普通勞動者的點滴積累構成了創新的基石。勞動精神的時代價值不僅體現在少數模范身上,更蘊含在億萬普通勞動者的日常實踐中。正是這種無處不在的勞動創造,無聲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推動著廣大人民群眾向高質量發展時代前行。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回望,勞動模范的表彰映照出中國社會對勞動價值的認知變遷,從“勞動光榮”的樸素理念,轉變為“創造偉大”的深刻認知。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上,勞動依然是創造幸福生活的源泉,勞動者依然是時代進步的脊梁。目光所至,各行各業勞動者在共同繪就奮斗圖景。唯有如此,勞動精神才能真正照亮時代前路,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永恒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