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涵養工匠精神 書寫新時代奮斗答卷》☆
據《工人日報》4月23日報道,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黨中央、國務院擬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先進工作者2426名,其中全國勞動模范1670名,全國先進工作者756名。 時代發展,需要勞動模范;邁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可以說,新時代弘揚勞動者“工匠精神”,是適應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航天、高鐵、軍工、紡織……我國在一個個行業形成舉世矚目的成就,依靠的是一個個平凡的工人在崗位上發揮著工匠精神,勤勤懇懇,不求歌頌和報答,以大局為重,將自我融入祖國的事業中。因此,立足平凡崗位,主動思考,無私奉獻,才是新時代工匠精神最好的注解。 工匠精神代表的是廣大勞動者憑著堅持不懈,精益求精,將平凡的工作做到完美。“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是對工匠精神的生動詮釋。工匠們所做的工藝可能并非多么的高精尖,也并非有多么高的難度,而之所以被稱為“大國工匠”,就是幾十年如一日,靜下心來鉆研自己崗位的工藝,不斷思考如何提升效率、提高水平,進而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不平凡的貢獻。如車間工人王光掙用28年的鉆研,將模具的打磨精度從0.02毫米的標準公差提高到了0.01毫米,提升了模具行業的整體水平;“導彈雕刻師”賀瀟強一路憑借耐心苦練,將數控機床功能發揮到極致,利用機械化生產出相似性極高的產品……可以說堅持和鉆研這種主觀能動性,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 學習勞動者“工匠精神”,在于建立起理性的認知框架,自覺抵御短期誘惑。碎片化、多元化信息蕪雜,讓人心浮氣躁,從而產生一些短視行為。如職業選擇時過于關注眼前的福利,讓自己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受限。這種非理性選擇的背后,是能力不足帶來的認知短板,是面對短期誘惑時的意志動搖。因此,要想“不畏浮云遮望眼”,廣大青年就要保持清醒,通過學習提高對事物的認知水平。面對當下人們追求“短平快”的現象,要穩得住心神、管得住行為、守得住清苦,堅持“慢工出細活”。要保持積累的耐性,注重微末之功、把握細節之要,穩扎穩打、滴水穿石,以曠日持久的堅持獲得自我成長。 學習勞動者“工匠精神”,還需要選準方向,把個人融入國家事業中,無私奉獻。在革命戰爭年代,默默無聞奮戰在軍工、鋼鐵、紡織等領域的工人,滿足了根據地軍民的生存需要;建國后積極鉆研的員工和模范,引領形成了“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社會風尚;在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時期,立足平凡崗位的技術工人,保障了國家一個個行業成就的達成,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激蕩起了民族復興的澎湃春潮……他們不求聞達,只盡職責,正是這樣一批批的工匠,用自己一生的堅守,填補了國家在他們那一時代的具體需要,讓我們在面對世界競爭中充滿底氣和信心。跨時代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手中,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干一行、專一行、精一行,以“千萬錘成一器”的卓越追求,讓奮斗的青春煥發絢麗的光彩。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時代滾滾向前,技藝不斷提升,而無論如何變化,工匠精神都將是整個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內核。我們新一代青年,不但要加強學習,鍛煉本領,更要耐得住寂寞,努力鉆研,成就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