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高新區《構建惠民服務體系,重塑中國電影消費生態》
2025年4月18日,國家電影局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啟動“中國電影消費年”,預計投入超10億元觀影補貼,推出“周末一起看電影”“電影+文旅”等創新舉措。這一工程以惠民政策激活市場活力:觀眾可通過小程序領取10元通用券、19.9元特惠票,銀聯云閃付App提供專屬福利通道,國航、東航更首創里程兌換影票服務。與此同時,青島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電影之都”,以《流浪地球》《封神》等影片取景地優勢,于4月27日迎來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盛典,成為“光影之城”新名片。 惠民政策重塑觀影生態。消費年以“真金白銀”降低觀影門檻,構建全民共享的文化體驗。中國銀聯推出首張“龍標”主題信用卡,集成購票優惠權益;全國總工會發放工會消費券,覆蓋銀發群體專屬影廳等場景。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425.02億元,觀影人次突破10億,其中國產片貢獻占比78.68%,三四線城市票房占比達40%,印證普惠政策有效激活下沉市場。 文旅融合激發消費新勢能。“跟著電影去旅行”從概念升級為沉浸式體驗。國產大飛機C919化身“電影主題航班”,客艙內經典臺詞裝飾與文創產品讓云端旅程充滿光影魅力;首艘國產郵輪愛達·魔都號推出主題航次,五千旅客在濟州至福岡航線參與電影音樂會和海報展。鐵路部門打造的“伊春號”“熊貓專列”旅游專列,則通過《林海雪原》《五朵金花》等影片展播,讓旅途成為“移動影院”。青島更借華表獎落地之機,串聯八大關取景地、東方影都基地,推動“紅瓦綠樹間遇見光影”的文旅新范式。 銀幕內外傳遞時代價值。消費年不僅是經濟工程,更是文化自信的傳播載體。2024年票房頭部影片如《熱辣滾燙》《第二十條》,以女性覺醒、法治精神等議題引發社會共鳴;經典紅色影片巡映則讓年輕一代在旅途中重溫崢嶸歲月。新加坡游客王萬蘭在“伊春號”上感慨:“邊賞北國風光邊品電影美學,這是讀懂中國的最美方式。”電影由此超越娛樂功能,成為連接文化認同與文明互鑒的紐帶。 從10億補貼的惠民力度,到海陸空聯動的產業想象力,“中國電影消費年”正在書寫一部銀幕內外的時代大片。它不僅是提振消費的經濟命題,更是培育文化自信、傳播中國故事的精神工程。當每位觀眾手持優惠券走進影院,當每座城市因電影IP煥發光彩,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電影市場的“熱辣滾燙”,更是一個民族在文化自覺中走向復興的鏗鏘足音。正如《人民日報》所評:“電影消費年的啟動,標志著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轉型進入加速度。”這場光影與民生的雙向奔赴,終將匯聚成文化強國建設的磅礴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