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川街道《抗旱不能只“等雨”,聚力激活農業水》
近日,水利部召開會商會,分析研判旱情形勢,針對廣西、陜西兩省區啟動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指導旱區全力抗旱保灌。不少地區由于長時間未下雨,目前部分田塊也有干旱的趨勢。我們需提高警惕、未雨綢繆,因地制宜采取相關應急取水措施,保障群眾生活和農業生產用水需求。 糧食是國家經濟安全的基礎,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干旱會導致土壤水分不足,直接影響到糧食的正常生長。糧食在缺水狀態下,根系無法有效地吸收水分和養分,導致植株矮小、葉片萎縮、枯黃,最終導致產量下降。在嚴重干旱的情況下,部分農田可能會絕收,給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此外,在干旱條件下,某些病原菌和害蟲加快繁殖和擴散,導致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和流行,增加防治難度。 干旱看似是天災,實則是人禍。據《2024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道:全球每年損失和浪費的糧食可養活12.6億饑餓人口。而面對干旱,我們的應對方式往往停留在“臨渴掘井”,旱情來了才調水,災后報保險補貼。發達國家普及的智能灌溉、抗旱育種等技術,在我國卻常困于“最后一公里”小農經濟難以消化技術成本,基層農技體系薄弱,基礎設施長期帶病運轉等等。部分地區耕地仍然依賴“望天收”,暴露出水利失修、技術推廣斷層、作物結構僵化等多重頑疾。 一稻一粟,當為之珍惜。面對干旱,需要采取多層次、綜合性的措施來增強抗旱能力,減少損失。政府需將節水灌溉納入普惠性補貼,企業可開發“傻瓜式”抗旱工具,如低成本保水膜,而農民也需要轉變“大水漫灌”的老觀念。宜在條件允許時通過云層催化增雨,也就是所謂的“人工降雨”;應著力推廣農戶使用滴灌、微噴灌等高效灌溉方式,減少蒸發浪費;可推行試點運行滴灌技術和污水回用,提升農業用水效率;要通過增施綠肥、堆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持水能力;亟需修復老舊灌溉渠道,減少滲漏損失;宜組織農民參加抗旱技術培訓,舉辦“農民田間學校”“田間微課堂”,推廣節水種植等系列舉措。 那些被曬焦的稻麥,不僅是農民的損失,更是每個人飯碗里的危機。我國水資源本就總量不足、人均占有量更少,而且存在地域分布不均的突出矛盾,水資源短缺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制約。從根本上緩解供需矛盾、應對干旱挑戰,要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既要通過總量控制與科學調度打破地域壁壘,推動江河湖庫聯調聯配,建立覆蓋全流域的動態平衡機制,也要在農業領域革新灌溉技術,推動節水品種培育與耕作方式轉型,使每一滴水都釋放最大生產效能。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旱保糧既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與自下而上的行動自覺同頻共振,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不折不扣地將各項抗旱措施落實到位,最大限度地減輕干旱影響和損失,確保糧食穩產豐收。 今天的“水危機”,就是明天的“糧危機”。中國人飯碗要想端的好、端的穩。就要我們每一個人在節約用水上出一份力、盡一份責。當涓滴之力匯聚成守護糧倉的磅礴力量,沃野良田的豐收畫卷方能綿延不絕,大國糧倉的根基才能歷風雨而不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