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鎮《讀懂一季度增速背后的發展密碼》☆
據國家統計局4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3187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在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勁韌性,通過重大項目布局、產業鏈升級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力,實現了高質量發展新突破。 重大項目提前布局,實現基建投資發展“質效并重” 新時代。2024年末起,我國圍繞“十四五”規劃的重大項目——新能源基建、數字基礎設施等集中開工,形成了以“東數西算”、“風光火儲一體化”為代表的國家級工程矩陣,推動了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一方面,新能源基建通過風光大基地與特高壓網絡的協同效應、綠氫項目的技術突破以及氫能儲運環節的拓寬,推動實現了從“能源革命”到產業鏈重構的跨越。另一方面,東西樞紐的機架新增、硬軟件層的產業鏈協同、5G基站的網絡高覆蓋及5G 基站射頻芯片國產化率的大幅提升,推動了“東數西算”工程的縱深推進以及5G 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應用,實現了數字基建在算力網絡與產業生態方面的雙重升級。 產業鏈韌性提升,新動能崛起,推動制造業發展轉型升級。2025年作為“雙碳”目標中期關鍵節點,在綠色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方面進入了加速期。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一季度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6.7%,其中氫能裝備制造投資增幅達58%,碳捕集利用項目投資增長49%。各地紛紛布局零碳產業園、綠電制氫項目,推動鋼鐵、化工等傳統高耗能行業低碳轉型。同時,新能源汽車、光伏、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能釋放,出口與內需雙重拉動。在技術攻堅上,“強鏈補鏈”專項行動成效顯著。工信部監測顯示,國產工業軟件在機械制造領域應用占比達32%,關鍵設備攻關取得突破,首臺國產28納米浸沒式光刻機進入產線驗證,高端軸承鋼疲勞壽命突破1億轉次。產業鏈的提升,直接實現了2025年一季度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高于GDP增速2個百分點。 研發投入持續加碼,數字經濟實現規模化應用,科技創新與數字經濟實現雙賦能。2025年,江蘇省出臺了《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明確規定了每年部署40項左右數字技術研發項目,聚焦人工智能、6G、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確保了在政策驅動與資金支持兩方面的雙重保障。同時,在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方面延續推動,從而確保了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速保持在10%以上。此外,推動實現AI 大模型、量子計算、6G 技術、數據反哺、算力普惠、場景驗證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創造科技創新與數字經濟的化學反應,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站在一季度新的時間節點上,中國經濟正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在復雜變局中開新局、育新機、向新生。從“制造為重”到“質效并重”的產業跨越,從“高耗能”到“新能源”的結構轉型,中國經濟的“強韌性”與“新動能”的完美結合,將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更可持續的中國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