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鎮《小劇上新,續寫百年芳華》☆
當1000歲的故事,用300歲的藝術形式,由90后編劇00后演員組成的團隊去編創演繹,會呈現怎樣的化學反應?4月1日晚,江蘇鎮江迎來了首部小劇場丹劇《白蛇·淚落金山》的首演,收獲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相比于京劇、粵劇、黃梅戲等大眾所熟知的戲曲種類,地方戲曲由于受眾有一定的地域限制、觀眾老齡化、傳承過程中的人才流失以及培養困難等問題,在城市化與數字化的雙重浪潮中傳承更為艱難。本劇大膽啟用了4名平均年紀只有17歲的新生代演員擔任主演,是一次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實踐,是小劇種在新時代的破繭成蝶。 “破繭成蝶”離不開從“文化化石”到“精神共鳴”的內容突圍。小劇種式微的根源,往往在于內容與時代的斷裂。丹劇《白蛇·淚落金山》更以“經典IP+在地文化+現代性解讀”的三重奏打破僵局,用穿越、反轉等現代形式吸引觀眾沉浸,福建莆仙戲通過改編《踏傘行》,將傳統才子佳人故事注入現代婚戀觀討論,豆瓣評分8.9;湖南花鼓戲《蔡坤山耕田》用輕喜劇解構歷史典故,巡演超200場;這種“舊瓶裝新酒”的創作邏輯,使地方戲從“非遺展品”升維為“思想載體”,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破繭成蝶”離不開從單一演出到“文化+”產業生態重塑。小劇種的可持續發展,需跳出劇場空間的物理限制,空間場景的故事化編排,激發游客的參與感和傳播欲,有效破解同質化競爭困局。《白蛇·淚落金山》在劇場外設置非遺戲曲妝造體驗館,文旅專線串聯起8處傳說遺址,游客可隨劇情移步換景,通過“空間敘事+情感共鳴”,形成“日游金山,夜賞丹劇”的完美體驗;昆曲《浮生六記》與蘇州滄浪亭合作沉浸式夜游,衍生出年營收超3000萬元的文旅IP;川劇變臉與成都寬窄巷子餐飲結合,打造“火鍋+戲曲”特色消費場景,這種“內容IP—場景消費—產業延伸”的閉環,使傳統文化從單向度的觀賞對象,轉變為可參與、可體驗、可帶走的生活方式,成為打造閉環產業生態的生動案例。 “破繭成蝶”離不開從“搶救保護”到“厚植土壤”的政策轉變。對于小劇種戲曲的保護,單純加大資金支持只是延緩傳統文化消失的步伐,唯有將保護與開發相結合,才能行穩致遠。《白蛇·淚落金山》與鎮江中小學合作“戲曲進校園2.0”項目,學生可通過VR設備體驗戲曲妝造設計,吸引了大批小觀眾關注丹劇發展;蘇州文旅集團改造10輛公交巴士為移動昆曲舞臺,每周穿梭于社區廣場、商業綜合體,累計演出380場,吸引超50萬市民參與。當丹劇走進校園、昆曲駛入巴士,傳統戲劇正以“本土化融合+數字化升維”的雙重策略在日常生活中重獲新生。 從《白蛇·淚落金山》的走紅網絡,到海南儋州調聲成為網紅打卡項目,當下中國小劇種的復興浪潮證明:“傳統不意味著守舊,創新不意味著舍根”,只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與突破,小劇種在數字時代同樣可以續寫百年芳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