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鎮《以“一米高度”丈量城市治理溫度》☆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聯合印發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經驗舉措清單,江蘇5項經驗做法入選。從昆山“插花式”改造到常州立法護航,從蘇州智慧校園到無錫代際互助,江蘇正以“一米高度”重構城市治理的價值坐標。這場變革不僅關乎兒童權益保障,更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一場深刻革命。 扭轉視角,實現從俯視到平視的治理躍升。城市治理的文明刻度,往往體現在對弱勢群體的關照深度。江蘇的突破性在于將兒童視角制度化,使“俯視”變為“平視”。南京將兒童友好納入政府工作報告的系統謀劃,標志著兒童訴求從邊緣議題上升為公共政策優先項;無錫打造的“童聲議事廳”,則通過制度設計讓兒童從政策受眾轉變為參與主體。這種轉變的本質,是治理邏輯從“成人本位”向“兒童本位”的范式躍遷。這一系列舉措讓城市規劃與建設更加貼近兒童的需求和特點,為兒童創造了更加友好、平等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能夠在城市中充分展現自己的活力和創造力。 剛柔相濟,構建兒童友好法治保障體系。法治的溫度體現在對特殊群體權益的精準保護。常州《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促進條例》的出臺,首次將托育服務覆蓋率、校園安全距離等指標寫入地方法規,實現了兒童友好從道德倡導到法律約束的質變。這種制度創新的價值,在于構建起“法規+政策+標準”的立體保障網。南通崇川區的“援法議事”機制延伸至社區托育點選址,蘇州工業園區學區劃分聽證會設立兒童觀察員席位,這些探索讓法律條文轉化為守護童真的溫暖屏障。法治建設的深層邏輯在于治理效能的提升,當校園周邊安全整治成為執法重點,當兒童優先原則寫入地方立法,看似冰冷的法條便有了人文溫度。這種制度設計既是對“幼有所育”民生承諾的踐行,更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在基層的微觀投射。 數字賦能,推動兒童友好治理模式升級。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重塑服務供給邏輯。無錫“時間銀行”平臺創造性實現代際資源循環,蘇州智慧校園系統通過AI監測實時預警學生心理變化,南京鼓樓區的“社區微更新”運用熱力感應優化公共空間布局。這些實踐突破傳統行政服務的時空邊界,使“15分鐘兒童友好生活圈”從規劃藍圖變為可感知的現實體驗。技術賦能的深層價值,在于構建起需求與供給的精準對接機制。借助數字技術對兒童相關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應用,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兒童的需求,從而更高效地調配資源、優化服務,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和效能,為兒童提供更加便捷、優質、個性化的服務,讓城市成為兒童茁壯成長的理想家園。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劃的歷史節點,江蘇的探索具有范式突破價值。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從“全覆蓋”到“高質量”,這場以兒童視角重構治理坐標的變革,不僅塑造著城市文明新高度,更為全國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實踐樣本。當每個孩子的笑容都能被城市溫柔以待,當每份童真都能在治理中找到回響,這樣的城市才能真正詮釋“人民至上”的治理真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