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以文明祭掃擦亮清明底色》
近日,各地陸續發布《清明節文明祭掃倡議書》,倡導市民通過鮮花祭掃、網絡祭掃、家庭追思等綠色低碳方式緬懷先人,同時呼吁黨員干部帶頭推進移風易俗。這一倡議折射出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的轉型陣痛:當焚燒紙錢的濃煙與藍天保衛戰背道而馳,當交通擁堵的長龍讓祭掃變成“添堵”,如何讓慎終追遠的儀式感與現代文明和諧共生,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課題。 清明節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生命哲學。從《論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敬畏,到杜牧“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意境,慎終追遠從來不是簡單的形式主義。那些墳前的淚眼、碑前的絮語,恰是中國人血脈里流淌的家國密碼。但當傳統習俗撞上現代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測算,傳統祭掃產生的PM2.5濃度可達日常值的8倍,消防部門統計的山林火災中半數與祭掃用火有關。當形式成為破壞生態的幫兇,當習俗異化為安全隱患的溫床,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傳承是否等同于復制?緬懷是否必須以犧牲為代價? 值得欣慰的是,一場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明祭掃變革,正在重構清明文化的時空坐標。虛擬陵園里,電子香燭永不熄滅;留言板上,只言片語勝過千堆冥幣。杭州錢江陵園推出“云上思念”平臺、揚州連續7年開展“鮮花換紙錢”、泰州清明期間開通12條“文明祭掃專線”、“文明北京”公眾號推出“網上祭英烈”活動……當前,全國多地掀起文明祭掃熱潮,民政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國60家主流云祭掃平臺累計注冊用戶達4.2億,2025年清明節期間預計產生1.8億次虛擬獻花。云祭掃的興起與實體祭掃的綠色轉型形成共振,這是將環保理念注入傳統習俗。當親人通過云端共同點亮虛擬蠟燭,當子孫在家族群分享先輩的奮斗故事,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便成了更高層次的“慎終追遠”。 移風易俗的推進需要溫度與力度并存,力度的體現應聚焦于基礎設施升級與價值觀引導。習俗變革必須尊重文化慣性,不能簡單粗暴地“一刀切”,將傳統習俗污名化。要以“疏”代“堵”,通過補貼環保祭品、增設社區集中焚燒點等柔性措施,為情感表達提供出口。從CCTV7清明特別節目《天地英雄氣》到退役軍人事務部和全國少工委聯合發起“賡續·2025·清明祭英烈”活動,從寧夏銀川 “水溶信箋” 環保祭掃到黑龍江哈爾濱 “傳心印” 文化印章,充滿人文關懷的活動,讓文明祭掃不再是冷冰冰的規定,而是充滿溫情的傳承,移風易俗成為有情感共鳴的社會共識。 站在時代潮頭回望,清明節的真正價值在于喚醒對生命的敬畏、對親情的珍視、對責任的擔當。最好的紀念是傳承,真正的緬懷在于讓先輩的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光芒,讓我們以文明祭掃擦亮清明底色,用時代新風守護傳統精髓,在慎終追遠中凝聚起邁向現代化的精神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