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解碼江蘇“好房子”行動的三重密碼》
住宅品質是衡量城市溫度的重要標尺,更是檢驗治理能力的民生考題。江蘇將2025年定為“住宅品質提升年”,以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推出兩大提升行動,在“建”與“管”的雙向發力中,勾勒出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的升級路徑,為全國住房品質革命提供了創新樣本。 嚴格建,為品質筑牢“銅墻鐵壁”。從圖紙上的承諾到交付時的答卷,質量監管的每一道防線都必須經得起陽光的直射。在南京中海方山印,購房者可通過“透明建造”系統實時查看鋼筋綁扎間距、混凝土強度等12項關鍵數據,通過數字化驗收系統將滲漏問題發生率降低。蘇州工業園區將多次驗收服務分階段前置,推出分段驗收服務。當住宅建設從“經驗施工”轉向“數字建造”,從“合格工程”轉向“精品工程”,體現的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是發展理念的升級。江蘇通過質量信息全流程透明化,打破“交付即維權”的行業怪圈,讓每個施工環節都經得起“顯微鏡”檢驗。這種以科技賦能質量監管、以制度壓實主體責任的創新模式,正在重塑房地產行業的價值坐標。 強化管,讓服務煥發“民生溫度”。當建筑材料的溫度尚未散盡,物業服務的暖意就該持續升溫。江蘇深諳“三分建七分管”的治理哲學,在物業服務領域展開刀刃向內的改革。 蘇州工業園區將社區黨組織、物業企業、業委會三方力量擰成一股繩,打造的“紅色議事廳”已成為化解物業糾紛的“金鑰匙”;無錫試點“物業+養老”模式,讓小區物業成為居家養老的“服務管家”,這種跨界融合不僅提升了物業服務邊界,更重構了社區養老的生態體系。物業服務連著千家萬戶的“小日子”,彰顯城市治理的“大智慧”。江蘇以“三公開”破題信息不對稱困局,用“智慧化”打通服務“最后一米”,實質是將物業管理納入基層治理體系。當物業服務標準從“軟約束”變成“硬杠杠”,當公共收益從“糊涂賬”變為“明白錢”,提升的不僅是居住品質,更是基層治理的精細化水平。 加快改,讓“老房子”長出“新生命”。在城市更新的宏大敘事中,既有拔節生長的新區,也有亟待煥新的老城。江蘇的實踐表明,老舊小區改造不是簡單的物理更新,而是城市有機體的細胞再生工程。在徐州泉山區風化街小區,通過“菜單式”改造新增適老化設施;在揚州,維修資金信息化系統讓古城區的老宅煥發新生;在蘇州姑蘇區,通過空間改造,將閑置鍋爐房變為包含助餐、康養的“銀齡驛站”……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來的“面子工程”,而是傳承文脈、改善民生的“里子工程”。江蘇在舊改中堅持“留改拆”并舉,既保留城市記憶,又注入現代功能,這種“微更新”模式體現了對城市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當老房子搭載數字化管理、適老化改造等新元素,煥發的是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生命力,構建的是全齡友好的居住生態。 從建設標準革新到服務模式重構,從數字賦能到機制創新,江蘇“雙提升”行動正在書寫住房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這不僅是居住空間的品質革命,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當“好房子”從美好愿景變為現實圖景,當“好物業”從管理服務升華為生活陪伴,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經濟大省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對民生考卷的深情作答。這種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創新探索,必將為全國住房事業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