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高新區《科創賦能千業興 智匯引領萬潮涌》☆
2025-04-02
作者:繆張 瀏覽次數:
大中小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亮相、100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揭曉、促成簽約金額810億元……3月27日至31日,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主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辦。 從治療B細胞惡性淋巴瘤的新型口服高選擇性BCL—2抑制劑,到采摘瓜果蔬菜的智慧交互機器人、負重靈活越障行走的輪腿式機器人,再到“智能化骨折復位機器人系統”。一幅以科技創新為底色的發展畫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開。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科技創新已不僅是技術迭代的引擎,更是國家戰略的核心支撐、民族復興的關鍵變量。這場澎湃涌動的科創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發展格局,開辟人類文明新境界。 科技創新構筑國家競爭新高地。科技創新是突破“修昔底德陷阱”的戰略利器。縱觀人類文明史,從蒸汽機轟鳴開啟工業革命,到量子計算重構數字疆界,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在重塑世界權力版圖。當前全球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對華技術封鎖清單的持續加碼、歐盟《芯片法案》的強勢出臺,無不昭示著科技競爭已演變為沒有硝煙的戰爭。通過3D堆疊技術實現芯片性能提升,正是對“卡脖子”技術封鎖的強力回應。這種戰略突圍需要構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通過國家實驗室集群建設、大科學裝置布局,在光子芯片、量子信息等諸多“無人區”建立先發優勢。 科技創新激活要素協同新矩陣。創新生態的培育猶如營造熱帶雨林,既需參天巨木,也要灌木花草。華為5G技術標準引領全球的背后,是3.8萬家配套企業形成的創新矩陣;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內,大企業開放創新平臺與初創企業形成“蜂群效應”,這種“領軍企業+中小微企業”的協同創新模式,讓產業鏈在碰撞中迸發火花。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的實踐更具啟示:政府搭建冷凍電鏡中心等共性技術平臺,企業專注個性化研發,科研院所提供理論支撐,形成“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共同體。這種生態的構建,需要制度創新打破“孤島效應”,讓人才、資本、數據等要素如活水般自由流動。科技創新定義文明演進新坐標。科技創新正在重構人類文明的底層邏輯。人工智能診療系統使優質醫療資源跨越地理鴻溝,區塊鏈技術讓農產品溯源直達田間地頭,這些變革不僅提升效率,更在重塑社會公平。深圳“城市大腦”系統通過20萬路智能攝像頭、5000類城市數據實時分析,將城市治理精度提升至分鐘級,這種“科技向善”的實踐詮釋著創新的人文溫度。但科技進步的同時技術倫理的挑戰如影隨形,基因編輯的邊界、算法歧視的隱憂,要求我們建立“科技發展-倫理審查-法律規制”的三維治理體系,在創新活力與社會責任間尋求動態平衡。站在新時代的歷史坐標回望,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印證著“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的深刻哲理。當“夢想”號從馬里亞納海溝帶回地球演化的密碼,當空間站機械臂在寰宇書寫中國精度,我們不僅見證著科技創新的物質成果,更觸摸到一個民族走向復興的精神脈動。這場永不停歇的科創浪潮,終將托舉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璀璨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