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鎮《“共享奶奶”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
最近,“共享奶奶”火了。“共享奶奶”主要指由社區內退休且身體健康、熱心公益的老年女性組成的志愿者團隊。她們的日常工作涵蓋了幫接孩子、幫帶娃、輔導功課、陪伴玩耍等。在浙江寧波東錢湖鎮清泉社區,“共享奶奶”每天風雨無阻地接送孩子。她們不僅保障孩子安全上下學,還在婦女兒童驛站照顧孩子,調解孩子們的小爭執,關注孩子的運動安全。而在杭州上城區九華社區,“共享奶奶”團隊為社區內雙職工家庭的孩子提供接送服務,讓家長們安心工作。 “共享奶奶”的火爆絕非一時偶然,而是社會需求、資源利用與創新模式共同作用的結果。相較于上海浦東新區“老伙伴計劃”的“以老助老”“共享奶奶”更傾向于“一老一幼”,一頭連著“夕陽”,一頭牽著“朝陽”。它以“緩解育兒難題、促進社區互助”的雙贏形式為解決居民日常生活難題提供了新思路,為低齡老人的社會參與開辟了新路徑,讓“共享”打開人與人之間的更多可能,呈現了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它所體現的不只有“老有所為、幼有所育”的社會關懷,更有對于“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思路的思考探索。如何推廣這一模式,使其成為可復制、可持續、可宣傳的社會治理新樣本,仍需我們去深化探索。 “共享奶奶”模式的產生,來源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的雙職工家庭數量激增、兒童托管服務不足引發的育兒壓力增大。在此背景下,“共享奶奶”模式應運而生,隨之火爆全網。但在“共享奶奶”模式激增的流量、關注背后,我們更需要看到制度的亟待完善。當前,“共享奶奶”模式呈現自發、分散狀態,缺乏統一且明確的規范與制度,“共享奶奶”與家長之間的愛心協議,也更像是一紙“君子協議”,無法保障“奶奶”的真實利益。因此,亟須制定詳細且標準化的服務機制,從人員審定、服務內容到意外保障等層面,為“奶奶”提供多重保險,降低服務風險。 信任是“共享奶奶”模式得以順利運行的基石,為消除家長對孩子安全與權益保障的顧慮,“共享奶奶”模式的發展,必須強化信任保障機制建設。招募“共享奶奶”時,需要進行嚴格的背景審查,并嘗試引入第三方信用評估機構,對“共享奶奶”信用狀況進行評估。對于“奶奶”的具體工作內容與職責范圍,也必須進行詳細界定,建立一套科學、嚴謹的流程,以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構建可持續的志愿服務體系。 “共享奶奶”模式作為一種創新的社區互助模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社會價值。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享奶奶”會在更多社區落地生根,用“銀發力量”煥發新活力,讓“共享”為社區溫暖的紐帶,真正成為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區和諧發展的有力抓手,成為社區互助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