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思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繪就新時代“詩與遠方”壯美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3月19日考察麗江古城時強調:“文旅產業要走一條持續、健康的發展之路。”這一重要指示為新時代文旅融合發展錨定方向、擘畫藍圖。站在文化繁榮與旅游升級的歷史交匯點,我們既要讓沉睡在博物館的文物、凝固在古籍中的文字通過旅游“活起來”,也要讓自然山水、市井煙火因文化的滋養“美起來”。新時代文旅發展是文化傳承創新的戰略載體,必須以歷史文脈為根基、以創新創造為動力,在文化鑄魂與旅游賦能的雙向互動中,繪就“詩與遠方”交相輝映的壯美畫卷。 以文鑄魂,在歷史肌理中喚醒文化基因。文化是旅游的精神內核,是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蘇州平江路將非遺活態傳承融入市井煙火,讓油紙傘的經緯交織著評彈的吳儂軟語,將街巷肌理轉化為“流動的博物館”,印證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和美共生。西安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氣象為魂,通過《長恨歌》實景演出的霓裳羽衣、燈火闌珊處的唐風建筑群,構建起“人在畫中游”的沉浸式體驗空間。而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推進,更以“數字中軸”項目串聯起鐘鼓樓、故宮、永定門等文化地標,通過AR技術重現“前朝后市”的歷史圖景,讓游客在虛擬與現實交織中觸摸文明脈動。這些深挖地域文化特質的實踐啟示我們:文化基因的傳承需要“活態化”載體,既要依托文物、非遺等物質載體,也要通過群眾參與、數字賦能等現代手段,讓文化血脈在旅游場景中生生不息。唯有如此,方能讓游客在青石板上踏出歷史回響,在飛檐斗拱間觸摸文明溫度,真正實現“以文塑旅”的深層價值。 以旅彰文,在綠水青山間書寫生態詩篇。文旅融合的本質是文化價值與生態價值的雙向轉化。浙江余村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蝶變,生動詮釋了“兩山理論”的實踐偉力;武夷山創新“文化生態銀行”模式,將碎片化資源轉化為可交易的生態產品,讓茶山竹海成為“綠色銀行”。而云南哈尼梯田的實踐,則展現了農耕文明與生態旅游的深度共生:通過“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保護體系,既維護了千年稻作文化的完整性,又以“開秧門”“豐收節”等節慶活動吸引游客,讓生態資源轉化為文化體驗的場景。這些實踐昭示著:文旅融合需以生態為基、文化為魂,通過“文化敘事”賦予山水精神內涵,通過“生態產品”實現價值轉化。當青瓦白墻的村落成為生態文明的課堂,當梯田云海化作詩意棲居的符號,文旅產業便能真正實現“以旅彰文”的升華,讓綠水青山與鄉愁記憶共同構成“詩與遠方”的底色。 創新賦能,在數字浪潮中激活發展動能。新質生產力正重塑文旅產業格局。故宮“數字文物庫”讓百萬件國寶穿越時空與公眾對話,西安“唐潮”項目用全息技術重構歷史場景,敦煌“數字供養人”計劃使千年壁畫在指尖重生。而黃山景區的“5G+智慧旅游”實踐,則通過VR全景直播、AI導游等技術,讓游客在云端即可縱覽云海松濤,實現“一鍵暢游天下”。這些創新實踐揭示:科技賦能文旅不僅是技術工具的迭代,更是文化表達方式的革命。當河南衛視《唐宮夜宴》借助5G+AR技術讓唐俑“復活”翩躚,當三星堆博物館通過元宇宙平臺構建“古蜀奇幻之旅”,科技便成為激活文化生命力的密鑰。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深度應用,文旅產業需進一步打破“次元壁”,在虛實交融中創造“超現實體驗”,讓傳統文化以更年輕、更時尚的姿態“破圈”傳播,真正實現“以創新驅動發展”的蝶變。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文旅融合發展正從“物理疊加”邁向“化學反應”,這需要我們以文化自信培根鑄魂,以生態智慧涵養底蘊,以創新精神激發動能,在歷史文脈傳承與現代文明創造的交響中,譜寫“詩與遠方”交相輝映的時代華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