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以“喚醒”名方智慧“喚新”名藥價值》 ☆
以“喚醒”名方智慧“喚新”名藥價值 朱印潔 今年報告中特別強調“中醫藥事業”,自2005年至今,“中醫藥”已經連續21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如何讓這些沉睡于古籍中的經典名方“蘇醒”,又如何通過現代化手段使其“煥新”,成為真正惠及大眾的“名藥”?這不僅關乎中醫藥的傳承,更是一場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以“喚醒”激活經典名方的生命力,以“煥新”推動其向“名藥”轉化,正是這場變革的關鍵路徑。 政策是經典名方“蘇醒”的推動力。近年來,國家層面發布了《古代經典名方目錄》及新版《藥品注冊管理辦法》等,各省份也推出相關政策,從河北省《關于支持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到《云南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政策為中成藥研發開辟了綠色通道。陜西省阿房宮藥業的拳頭產品“固腸止瀉丸”在守正創新中實現療效升級,成為政策支持下“老藥新制”的典范;廣東省“嶺南名方”質量提升計劃等地方實踐,更構建了“名醫-名方-名藥”的轉化閉環……一個個鮮活的實踐成果正是政策的有效落實與銜接。 以現代研究“煥新”傳統智慧。經典名方的“煥新”,本質上是傳統經驗與科學實證的碰撞。隨著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名方”得以精準匹配現代疾病譜系。阿房宮藥業針對腸道疾病的科研探索,結合西安交通大學的動物實驗驗證,為古方治療新適應癥提供科學依據;苓桂術甘顆粒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在心力衰竭等疑難病治療中積累循證醫學證據,逐步獲得國際認可。與此同時,經典名方正在突破治療邊界,廣東省“榮成模式”將其納入基層慢病防治指南,發揮“治未病”的預防價值;湖南省“湘醫保”小程序通過價格透明化推動優質中成藥普及,讓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推動“以證統病”理念向臨床實踐滲透。這種“實驗室里的文化解碼”,讓中醫藥既守住本源,又擁抱時代。 從政策破冰到科技賦能,經典名方正經歷一場從“古籍沉睡”到“藥架爭輝”的蛻變。這場變革的深層意義,在于找到傳統智慧與現代價值的最大公約數——既不以犧牲文化基因換取“現代化”,也不因固守傳統而脫離現實需求。面對現代醫療需求,唯有以“煥新”重塑時代價值,才能讓經典名方真正轉化為普惠大眾的“濟世良藥”。站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要實現從“經驗傳承”到“標準可控”,從“粗放制劑”到“精準給藥”,從“文化符號”到“臨床證據”。要深入研究經典名方,結合現代疾病譜和患者需求,優化組方、改進劑型。開展臨床研究,為拓寬其臨床應用場景提供證據支持。加大投入資金,引入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智能化技術,同時,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經典名方的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 未來,隨著國際合作深化與標準體系完善,中醫藥或將書寫更恢弘的篇章。正如《黃帝內經》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喚醒與煥新的終極目標,正是讓古老智慧照亮現代人的健康之路,為“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貢獻出了最大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