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聯萬物,共創未來——以中國科技力量定義科技文明新生態
3月3日至6日,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會展中心舉行,全球2800余家參展商參展。本屆展會以“匯聚·連接·創造”為主題,重點關注5G演進和人工智能,探討二者相互賦能、深度融合等議題,同時聚焦移動通信領域最新技術和趨勢。展會期間,300多家中國企業展示了全系列、全場景的產品解決方案以及智能手機等個人終端產品,吸引眾多觀眾觀摩體驗。這場被譽為“移動通信行業風向標”的盛會,中國企業參會占比超10%,眾頭部企業如華為、小米的展位面積同比擴大近一倍。據統計,約42%的參觀者對中國展區流連忘返,這一現象被西班牙《國家報》稱為“巴塞羅那的東方引力”。 從“未來”到“已來”,中國科技展現新場景。從榮耀的“空氣架子鼓”到聯想的太陽能筆記本,從華為的自動駕駛到宇樹機器人“武術表演”,科技的發展讓實驗室中的概念落地生根。小米智能生態鏈讓隨身的穿戴品成為控制家庭電器的中樞,普通人通過手機、智能手表等設備即可聯動電視、掃地機器人等30余類設備,現場體驗者無不感嘆“家的界限正在消失”;中興的5G-A技術讓云南田蓬口岸通關時長從20分鐘壓縮至5分鐘,邊民日均通行量提升3倍,真正實現了“科技減負”。這也是“5G+AI”模式的真正意義——沒有虛頭巴腦的概念推銷,真真正正的讓人民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實現想象變日常的“生活革命”。 從“跟跑”到“領跑”,中國科技展現新突破。從華為自動駕駛技術跨越1萬公里實現精準操控;到聯想將光合作用與電腦結合,超輕薄太陽能筆記本的能量轉換效率達22%,遠超行業平均15%的水平;從中興智慧口岸案例的數字星云平臺兼容歐盟GDPR與美國CCPA數據標準,為技術出海掃清障礙;到中國5G必要專利占比38.9%成為全球第一。這些榮譽背后,一是中國科技從單項突破向系統領先穩步邁進,二是全產業鏈協同與工程化能力的綜合優勢。以華為智能生態鏈為例,其連接協議已覆蓋Wi-Fi、藍牙等8種標準,兼容超5000家廠商設備,這是開放性生態對封閉性生態的“降維打擊”。正如中歐數字協會主席路易吉·甘巴爾代拉所言,中國在通信與AI領域“走在前列”,這種“前列”已經不局限于專利數量的領先,而是更加注重將技術轉化為社會價值的系統性能力——從想法到生產再到應用至生活場景的全鏈條的打通,這才是“中國科技”領跑全球的關鍵原因。 從“適配”到“共建”,中國科技展現新力量 。當華為自動駕駛協議被納入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當中興5G-A智慧口岸方案登陸希臘港口時,中國科技與世界的關系已超越簡單的“產品出海”,進入“共建技術規則”的新階段。這種轉變展現了中國科技蘊含的雙重驅動力:一是中國科技展現的強大工程化能力正成為全球產業鏈升級的“加速器”——聯想太陽能筆記本的柔性光伏組件、小米智能汽車芯片、宇樹機器人關節電機等眾多國產產品中的部件均來自德國、荷蘭、日本等各國供應商,這種“中國主導+國際部件”的模式,實質是全球化分工的效率再優化;二是中國科技展現的強大創新能力正在使得中國企業從標準的參與者變為定義者——華為的5G演進、中興的6G太赫茲通信、科大訊飛的AI倫理框架等領域無不展現了這一點。中國科技之所以能共建世界產業鏈新格局,關鍵就在于中國既能提供高性價比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又能以龐大應用場景反哺技術迭代。成功實現“正反饋”。當技術創新與產業需求形成共振,或許這才是“人類與未來”最有效率的實現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