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巾幗星光”照亮復興征程 ☆
三月的江南,早櫻綻放在青石巷陌,玉蘭挺立于粉墻黛瓦之間。當第115朵國際婦女節的禮花在新時代綻放,我們看見7億中國女性如同璀璨星河,以信仰為光、奉獻為焰、溫柔為暖,在民族復興的天幕上勾勒出震撼世界的光譜。她們用柔韌的脊梁擎起社會發展的穹頂,在歷史長卷中鐫刻下“半邊天”的永恒印記。 當向警予在1922年主編《婦女周報》點燃思想火炬時,她或許預見了百年后中國女性創造的文明奇觀——30.4%的女性黨員占比較建國初期增長20倍,這個數字在脫貧攻堅戰場升華為1804座“她豐碑”,在科技創新領域裂變為45.6%的科研攻堅力量。從王亞平太空授課劃出的宇宙軌跡,到陳薇院士團隊55天研發新冠疫苗的中國速度,當代木蘭們正將馬克思主義信仰轉化為改變世界的能量。正如敦煌壁畫中反彈琵琶的飛天,新時代女性既傳承紅色基因,更在量子計算機前書寫新的真理詩篇。 當大慶油田“鐵姑娘”采油隊在零下40℃創造年產30萬噸奇跡時,當張桂梅在滇西群山間用教育之光點亮1804個女孩的人生時,中國女性重新定義了奉獻的維度。改革開放以來60.7%的女性就業率,在數字經濟時代升維為彭蕾締造的萬億級電商生態,在鄉村振興戰場具象為“玉米站長”李曉霞帶領村民將荒山變為2.8萬畝糧倉。這種超越性別的擔當,如同三星堆青銅神樹般深植大地、向陽生長,見證著女性從家庭走向時代的史詩蛻變。 在蘇州博物館的秘色瓷蓮花碗前,我們讀懂了女性守護文明的密碼——全國82%的“最美家庭”由女性主導家風建設。從岳母刺字的墨香穿透千年,到魯曼創辦留守兒童之家的數字課堂,中國女性用情感智慧編織著文明經緯。當“云上家風”在直播間傳承耕讀古訓,當“媽媽評審團”守護網絡清朗空間,傳統美德在數字原野上綻放出新的文明之花。這種溫柔的力量,恰似良渚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在守護與創新中永續文明血脈。 站在歷史交匯點回望,從海拔5000米的邊防哨所到深海10000米的科考船艙,從三尺講臺到聯合國講壇,中國女性正以信仰為錨、奉獻為帆、溫柔為槳,在民族復興的航道上書寫人類文明的新篇章。這既是三八婦女節跨越三個世紀的精神回響,也是文明長河奔涌向前的永恒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