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色生態為筆繪就長三角發展新畫卷
在2月26日舉辦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理事會第九次全體會議上,明確了2025年度77項重點工作。每一項舉措都緊扣民生需求與發展痛點,也為全國創新綠色發展探路。作為長三角的“優等生”,江蘇正以“示范區”為紙,以綠色生態為筆,繪就一幅跨域協同、綠色崛起的時代畫卷。 抓好生態治理,從“各自為戰”到“共治共享”。生態治理一直以來都是制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硬骨頭”。江蘇率先打破壁壘,與長三角地區其他省市攜手構建跨省協同治理機制。以太湖為例,江蘇推出“水質對賭協議”,與上下游省市約定生態補償標準——水質達標則獎勵,超標則補償。正是這一機制的創立,倒逼無錫等市關停沿湖高耗能、重污染企業,引入高科技綠色發展產業。這一舉措,使得周邊GDP不減反增,生態“負資產”反而轉化為了經濟“新引擎”。伴隨著全省環境的修復,江蘇還需進一步利用好已有的生態優勢,將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大力發展文旅項目,利用好水網修復、人居環境整治等成果,開發出各具當地特色的文旅項目,吸引各方游客前往江蘇游玩,實現“生態治理”與“強省富民”的雙贏局面。 打造產業升級,從“黑色增長”到“綠色崛起”。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更是江蘇產業轉型升級的堅定選擇。江蘇以新能源發展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氫能、太陽能、風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常州引入總投資100億的比亞迪華東新能源乘用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園基地項目;南通打造“海上風電母港”,吸引了包括中天科技、遠景能源在內的多家龍頭企業入駐,形成了從研發到運維的全產業鏈。傳統產業也在“綠”中重生,曾經的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也在逐步實現科技創新突破,“工業銹帶”變身“生態秀帶”。綠色發展正驅動著江蘇經濟向“新”而行。但轉型路上仍需警惕“綠色陷阱”,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項目評估機制,對項目實行能耗、產值、生態效益“三維考評”,嚴格把關項目規劃、建設到運營的全過程,避免造成“綠色浪費”。 加大民生福祉,從“與我無關”到“為民謀利”。綠色發展,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惠及民生。如今“宜居宜業”已成為江蘇的代名詞。隨著綠色發展逐步推進,生態成果實現全民共享,惠及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相關的方方面面。“一卡通”從交通擴展至文旅、醫療等多個領域,持江蘇社保卡的居民可暢游長三角2000個景點。“互聯網+”和民生領域的結合既是政務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也為百姓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未來,江蘇應進一步加強區域協同性。一方面,加大資源調配力度,確保各項民生舉措全面覆蓋。另一方面,強化政策引導與扶持,鼓勵企業參與民生項目建設。同時,利用數字化技術搭建全省統一的民生服務平臺,打破區域限制,大力推動民生領域各項措施優質高效地全面開花,暢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毛細血管”。 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坐標系中,江蘇既是參與者,更是引領者。新時代新征程,江蘇要繼續承擔起長三角地區“優等生”的責任與擔當,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江蘇樣本”,讓“強富美高”新江蘇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標注最鮮活的注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