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活”到“火”,讓科技賦能博物館未來之路 ☆
2025年伊始,“博物館+”模式正掀起一股文化創新的熱潮。春節期間,全國博物館推出系列活動,成為市民和游客的熱門選擇。國家文物局近日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春節期間初一到初七,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7264.87萬人次,日均接待觀眾數較去年增長12.84%。各地博物館通過跨界融合、科技賦能、節慶聯動等方式,讓博物館成為城市生活的新地標。 隨著文旅業的蓬勃發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無縫銜接,成為公眾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博物館+”模式的興起,印證了國人文化自信的與日俱增,同時展現了博物館從靜態展示向動態參與轉型的趨勢。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打造的海派風格咖啡館、蘇州博物館聯合肯德基打造的“博物蘇州 自在江南”主題餐廳……越來越多博物館將咖啡、飲食、藝術及文創產品多重融合,展現出文創產業的活力,網友贊嘆是“文化和味蕾的雙重享受”。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讓游客親手拉坯燒制“無語菩薩”文創,把靜態觀展轉化為動態文化生產,通過“博物館+時尚”這類奇思妙想,不僅激活了博物館的公共屬性,更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創新融合,在互動中煥發新生。 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要載體,其角色定位正在經歷深刻轉變。如今,“博物館+科技”模式的發展,正在不斷助力文物從“活”起來走向“火”起來。故宮博物院打造的“數字文物庫”收錄10萬件文物高清影像,配合AR導覽眼鏡,觀眾可親眼見證《千里江山圖》的礦物顏料在數字光影中流動重生;南京博物院運用全息投影技術復原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讓殘缺的辟邪神獸在虛擬空間中昂首嘶鳴。這種數字技術既保護了脆弱文物,又拉近了觀眾與歷史的距離,通過新型觀展模式,推動了博物館從“知識傳遞”向“體驗共創”的轉型。 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推動著“博物館+”模式不斷抬高文化創意的天花板,也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盡管“博物館熱”持續升溫,但如何平衡游客體驗與文物保護、文化傳承,仍是行業面臨的挑戰。例如,個別博物館陷入“網紅化”誤區,漢代陶俑頂著卡通頭套跳舞,青銅器被改造成滑稽表情包,這種過度娛樂化是否消解了文物的歷史厚重感,引發社會各界爭議;在一些地區,同質化的數字導覽、千篇一律的盲盒文創,難以滿足深度文化體驗需求,盲目跟風、虛假創新被觀眾吐槽“還不如看展板”......未來,“博物館+”模式的“升溫”過程中還需進一步解決此類問題,同時,還要通過豐富“博物館+社區服務”“博物館+旅游經濟”等模式,來構建多維度的文化生態系統,以此來讓“博物館+”模式“升溫”更“保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