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鐵路建設新動能,打造交通強國新標桿 ☆
近日,記者從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獲悉:1月,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9億元,同比增長3.7%,鐵路建設科學有序推進,實現良好開局。今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有望保持良好勢頭。國鐵集團表示,今年力爭完成基建投資5900億元,投產新線2600公里。這一目標的提出,不僅是“十四五”交通強國戰略的延續,更是以鐵路為紐帶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2600公里鐵路新線投產,具有深遠的影響與非凡的意義。對內,有助于在鐵路建設和運營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進一步完善交通網絡,助推國家經濟發展、區域協調、民生改善等多個方面;對外,新線的投產將展示我國在高速鐵路、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技術實力,提升中國鐵路的國際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為我國與其他國家在鐵路建設方面的合作提供更多可能性,促進各國間的經濟交流和合作。 新線激活經濟發展新引擎。鐵路作為國家的交通命脈,在激活區域經濟活力、促進產業協同發展、提升民生服務質效等方面始終承擔著戰略支撐作用。新線的投產將直接推動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鐵路建設與運營本身會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提高沿線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更為繁榮,是基建拉動內需的直接體現。同時,新線投產也為鐵路建設裝備制造、材料供應等上下游產業鏈提供了廣闊市場。“要想富,先修路。”對于沿線地區而言,新線的開通意味著更便捷的交通條件,有助于當地特色產品沿著“經濟動脈”走出去。黃百鐵路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工程,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北部灣港口集疏運效能,優化區域鐵路網絡結構,提高運輸系統靈活性,改善黔西南、桂西北地區綜合交通條件,加強與西部地區與華南地區等地區經濟合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新線釋放區域協調新動力。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較大,多種因素疊加之下,不同區域間發展水平不均衡問題亟待破解。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其運輸能力的提升將有效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強不同區域間的聯系和互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以瑞梅鐵路(瑞金至梅州)為例,瑞梅鐵路通車后,不僅將結束江西尋烏、安遠兩縣不通鐵路的歷史,更將革命老區與粵港澳大灣區、中部地區緊密相連,構建起"老區-灣區"雙向聯動新格局,為贛南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堅實支撐。新線的投產將會建立起一條條連接各地的紐帶,縮短各地區間相互溝通交流的時空距離,為欠發達地區帶來更多發展機遇,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新線書寫民生改善新篇章。鐵路新線也是一條民生幸福路:鐵路新線的建設能帶動沿線地區的就業增長、經濟繁榮,助力沿線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隨著新線的開通,沿線地區的居民也將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務,讓日常通勤、節假日探親訪友和旅游度假等都變得更加便捷,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還大大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既有普速鐵路“聯網補鏈”,關注欠發達地區的交通需求,助力補足民生短板;也有“銀發號”啟程,“多種形式開展產品定制服務”“鼓勵景區為游客提供預約、綠色通道、交通接駁、接待服務等”,為群眾提供精準服務,關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600公里新線,不僅是簡單的數字,更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現在與未來的紐帶。從秦嶺隧道的攻堅克難,到瑞梅鐵路的民生溫度,中國鐵路建設正以“硬聯通”支撐“軟實力”,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未來,隨著更多項目的落地,鐵路將繼續扮演經濟“大動脈”的角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鋪就堅實軌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