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危廢治理防線,守護美麗中國生態安全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的指導意見》引發廣泛關注。這份凝聚著環境治理智慧的綱領性文件,勾勒出未來五年危廢治理的清晰路線圖,彰顯我國以嚴密防控環境風險護航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 數字監管構建治理新范式!吨笇б庖姟诽岢龅娜^程信息化監管體系,堪稱危廢治理領域的革命性突破。到2026年實現重點監管單位全覆蓋,2027年擴展至相關單位,這一時間表既彰顯治理決心,也體現科學規劃。《指導意見》強調推進危險廢物產生單位“五即”規范化建設——推行危險廢物即產生、即包裝、即稱重、即打碼、即入庫,推行‘五即’規范化建設,能夠倒逼企業改造產廢節點物聯網設施。即時打碼入庫與二維碼追蹤讓每袋危廢有了‘數字身份證’,有助于解決以往臺賬滯后、轉移聯單造假等痛點。在長三角區域先行試驗,可以為全國輸出可移植的數字化監管方案。 循環經濟引領處置新變革。將填埋處置量占比控制在10%以內的硬性指標,蘊含著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政策通過“雙管齊下”策略:一方面限制可減量危廢直接填埋,倒逼企業提升資源化利用技術,例如,在浙江臺州,當地政府與高校共建的危廢處置創新中心,已成功研發含銅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使金屬回收率提升至95%以上;另一方面建立填埋量動態評估機制,推動焚燒、物化處理等技術革新。這種政策設計既體現環境容量紅線思維,又彰顯循環經濟發展導向。 平急結合塑造醫廢處置新格局。醫療廢物處置體系的頂層設計尤顯政策智慧。“集中處置+就地處置”的組合模式,既保障常規處置能力,又構建應急保障體系。特別是“平急兩用”機制的建立,借鑒疫情防控經驗,通過移動式處置設備儲備、區域協同調度平臺建設,實現處置能力的彈性擴展。這種設計有效破解了偏遠地區處置能力薄弱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雙重難題,同時偏遠地區應建立符合基層實際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長效機制,可依托較大的醫療衛生機構設立小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集中收集轉運點,推廣“小箱進大箱”收集模式。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指導意見》的出臺不僅是環境治理的技術方案,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創新。其成功實施需要多方協同,政府部門需加強政策銜接與執法聯動,企業主體要加快綠色轉型步伐,公眾群體應提升環保參與意識。唯有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共治格局,方能將政策藍圖轉化為生態福祉,為美麗中國建設筑牢危廢治理的安全屏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