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奮斗 共繪工業發展新藍圖 ☆
1月21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公布2024年我國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績單--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較2023年提升1.2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達51.2萬家,較2023年末增長6.1%;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40.5萬億元,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全球第一。 奠定“穩”的基調。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9個保持增長,電子、有色、化工、汽車等重點行業對工業生產增長的貢獻率超四成,31個省份中,29個實現同比增長,增長面達93.5%。據此來看,去年工業經濟總體實現了多行業、跨區域的協調發展。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我國工業基礎穩、產業韌性強、發展潛力大,2024年來,我國不斷克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工業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既得益于“兩新”等惠民政策的落實落地,也依靠眾多從業者孜孜不倦、焚膏繼晷的開拓和進取。接下來,還要通過抓重點行業和重點地區增長、抓有效需求擴大、抓發展環境優化等方式,突出齊抓共管,進一步夯實穩的基礎。 釋放“進”的動能。發布會指出,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領域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新材料、生物制造、機器人等新興行業快速成長。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前11個月,新能源汽車國內累計銷量1012.1萬輛,同比增長40.3%,累計出口銷量114.1萬輛,同比增長4.5%。可以說,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而要把握這樣的機遇需要在“新”字上下足功夫,必須適時推出新的汽車產品投放市場,必須在電池、芯片、操作系統等領域持續實現技術突破。說到底,企業拼的是適應速度,用新技術、新產品適應新需求;產業拼的是創新速度,用高頻創新、有效創新領跑市場。誰能在競爭中釋放更強的動能,誰就能在越來越“卷”的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強化“潛”的開發。工業化是一條充滿挑戰和機遇的道路,我國工業產業發展總體欣欣向榮,但一些行業、企業仍然存在新興產業鏈韌性不足、創新成果轉化動力弱、產業“內卷”現象突出等問題,尤其是中小企業方面,具備充足的潛力值得開發。去年,我國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300個,為工業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為此,要持續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奮力實現政策惠企、環境活企、創新強企、服務助企;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創新發展;要持續在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激發創新動力、優化市場制度和資源配置等方面靶向發力,以持續提質增效、補齊短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