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參保”釋放更多“民生便利” ☆
國家醫保局1月7日印發通知:放開非本地戶籍的靈活就業人員在常住地、就業地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戶籍限制。 醫療保障關乎人民群眾健康福祉,是實現人民群眾病有所醫的關鍵。當前,我國流動人口大幅度增加,跨省流動人口約1.5億,異地跨省就醫成為一種新常態。多年前,跨省就醫,通常需要在參保地開轉診證明,墊付就醫費用,最后持相關票據回參保地報銷,耗時又費力。群眾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取消戶籍限制,實現就地參保,是國家相關部門積極響應民意、優化醫保政策的具體體現。 就地參保,彰顯醫保改革溫度。隨著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以快遞員、網約車司機、電商平臺銷售者、網絡直播者、自媒體從業人員等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大量涌現,撐起了百姓“錢袋子”。然而,醫療保障的欠缺,導致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一旦遭遇工傷、疾病,便容易陷入生活困境。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國家醫保部門持續關注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呼聲,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打破地域限制,實現就地參保,不僅提高了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也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更有“醫”靠,釋放出更多的發展紅利和民生便利。 發展“醫保+”,滿足群眾多元保障需求。醫療保障關乎民生,連著民心,對于所有人而言,是一瓶實實在在的“定心丸”。江蘇在2021年發布《江蘇省“十四五”醫療保障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了“補充醫療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有效銜接、互為補充的政策體系,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發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保本微利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產品,將醫保目錄外的合理醫療費用納入保障范圍,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保障需求。同時,江蘇還鼓勵社會慈善捐贈,支持醫藥企業設立慈善醫療援助項目,有效擴大慈善救助覆蓋面。 政策保障,有效促進人才“多城奔赴”。就地參保,事關參保群眾的切身利益,政策好不好、落實是否到位,群眾最有發言權。當前,我國流動人口大幅度增加,這就意味著每一項政策背后,都牽扯海量數據收集、分析匯總,對一些地區和部門是個不小挑戰。隨著參保戶籍限制的取消,醫保關系能否順利、方便地實現轉移接續,還需各地各部門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補充出臺相應配套措施;不同地區醫療保險制度的籌資標準也存在差異,各地也要從群眾實際需求出發,盡快打通從備案到就醫、從門診到住院的堵點、難點,更加人性化、精準化,把工作做得更細致、更到位,真正實現靈活就業群體以及高技術人才的自由流動、多城奔赴。 經濟有活力,城市才能更宜居。各地一定要多關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以及高技術流動人才,圍繞他們的切身利益,精準實施“要什么、給什么”,這樣才能不斷提高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保障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