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固“三農”壓艙石,共筑農業強省夢 ☆
1月7日,江蘇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在南京召開,省委書記信長星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要求,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有力支撐。” 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提出的一項重大要求,更是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責任使命在“三農”領域的具體化。著眼當前應對嚴峻復雜形勢、克服困難挑戰、把握發展主動的工作全局,“三農”工作不斷發揮“壓艙石”作用,為穩定經濟基本盤、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內需潛力、統籌安全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邁步“十四五”規劃決勝之際與收官之年,更需要深刻認識到做好“三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于“三農”時代脈動中聆聽民族復興的鏗鏘足音。 讓江蘇糧倉更穩固,確保糧食穩產保供是重中之重。穩產保供是農業農村工作的永恒主題,江蘇省委一號文件明確“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產能,扛牢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責任”。近年來,我省“三農”工作在農業增產上屢屢取得突破性成效,數據顯示,2024年我省糧食播種面積8213.3萬畝,總產762億斤,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已連續五年增長,糧食總產量連續11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再次實現總量平衡、口糧自給、調出有余。立足省情農情,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持續放大“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的雙重效應,壓緊壓實各地糧食生產責任,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發揮農業科技引領帶動作用,抓住種子“芯片”這個糧食安全的關鍵和提升產量突破口,推進農業重點產業鏈建設,構建糧食安全保障新體系,從“穩產量、提質量、強根基”多向發力,推動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為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做出“江蘇貢獻”。 讓縣域經濟更壯實,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關鍵之舉。學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堅持系統觀念、因地制宜,破解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我省全景式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從實施“鄉村旅游駐村輔導員行動計劃”讓城市的優秀旅游人才資源真正下沉鄉村,助力揚州市廟山村蝶變到泰州興化沙溝鎮水金村深挖漁事捕撈特色資源,打造2500畝古法捕釣“十八幫”漁事體驗區,從蘇州昆山利用淀山湖鄉村資源優勢打造“淀小愛”特色農業品牌體系到南京市高淳區高崗村牽手清華大學打造兼具美麗鄉村韻味與高等學府氣息的“高崗·清華村”……城鄉融合“試驗田”在江蘇大地上不斷拓展,雙向融合漸入佳境。要進一步加強政策賦能,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打破行政壁壘,打造發展共同體和特色產業集群,讓發展要素“下沉”、特色資源“上行”、發展模式重塑、基礎設施互通、公共服務共享,從而“融”出江蘇城鄉更好風景。 讓改革活力更充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是制勝之道。農業現代化進程,百舸爭流,善改革奮楫者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系統部署了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提供了思想和行動指引。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注重農民能力提升,多措并舉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增動力、添活力。對標中央部署要求,江蘇聚焦“人地關系”持續深化農村改革,著力完善農民權益保障機制,深化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抓好第二輪農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依法維護進城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切實維護農民權益。在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的背景下,正如“耕牛犁田”的農村改革正在江蘇大地上因時因勢向前,“三農”工作“又一春”必將在廣大弄潮兒的奮斗中不斷書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