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效灌溉新模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水乃生命之源,農業之基。水利建設,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我國在水利灌溉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已建成大中型灌區超過7300處,耕地灌溉面積為10.75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56%。 以“智慧之翼”驅動農業灌溉發展“強引擎”。科技進步是農業灌溉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能突破傳統局限,帶來全新思路與方法,使水利建設更精準高效。2022年以來,全國 49 處大中型灌區開展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建設,實現了對灌區的實時監測與精準調控。河南原陽縣打造的 5G 現代化智能灌溉系統,通過測控一體式閘門和智慧大屏,畝均減水達 30%。漢江興隆水利樞紐啟用數字孿生技術,精確控制水位漲落,1 分鐘生成高準確率的灌溉預案。同時,無人機巡渠等新技術在灌區廣泛運用,提高了巡渠效率。未來,應持續加大水利科技研發投入,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水利企業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讓更多先進技術在灌區落地生根,推動水利灌溉事業不斷發展,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的高效灌溉。 以“制度燈塔”照亮農業灌溉發展“新征程”。合理完善的制度能規范水利建設行為,整合各方資源,為灌溉事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2023 年以來,水利部啟動兩批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通過分類制定水價,使水價與用水效益更匹配,優化了水資源配置。如甘肅省西浚灌區通過制定完善《西浚灌區地下水資源配置方案》等制度,強化水資源管理,推進節水型灌區建設;江蘇泰興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通過出臺系列政策文件,合理調整水價,完善計量設施,實現了灌區供用水管理精細化和水利工程管護良性發展。接下來,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加強對水利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確保各項制度措施能夠真正落到實處,推動水利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以“效能馬達”推動農業灌溉發展“全速行”。提升灌溉效率,意味著在保障農業用水需求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 0.516 提高到 0.576,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由 404 立方米下降到 347 立方米,單方灌溉水的糧食生產力從 1.58 公斤增加到 1.8 公斤以上,在用水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實現了灌溉面積和糧食產量的穩步增加。為持續提升效率,要完善好農田水利設施,加強部門合作,協同暢通水循環。要加強對灌區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加強用水管理,引導農民科學用水,形成全社會共同節水、高效用水的良好氛圍。 水利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我們緊握科技之筆、筑牢制度之基、張開效率之帆,在廣袤田野上繪就水利灌溉新畫卷,用“源頭活水”潤澤大地,以堅實步伐創造農業發展的輝煌未來,穩穩托舉起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實底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