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提“質” 共鑄建筑業未來
江蘇省住建廳、省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近日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全省智能建造發展的指導意見》。江蘇將推動建筑業與先進制造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全省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塑造新時代“江蘇建造”品牌。 根據中建協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3777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12%,建筑業在中國經濟發展版圖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隨著經濟社會走上“快車道”,傳統建筑行業中落后的生產方式、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粗放式的管理水平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需求。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也成了新的時代命題。“智能建造”這一概念的橫空出世便有如“天降神兵”,為傳統“搬磚頭、扎鋼筋、澆混凝土、裝模板”的建筑行業注入了新的技術發展動能。 以“智”塑“型”,揭開建筑發展新篇章。智能建造通過將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建筑信息模型集成于建筑建造過程中,不僅能提升傳統施工項目的效率和質量、實現建筑項目全流程降本增效,還能促進建筑環境的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可以說,運用智能建造技術,不僅是新基建背景下的一種選擇,更是大數據時代下的大勢所趨。從依靠物聯網集成技術安裝的建筑工地傳感器到融合人工智能的自動物料運輸車、砌磚機器人,從廣泛應用的實時航拍無人機到數字孿生技術創建的物理建筑數字副本……智能建造技術改變的除去傳統的建造方法,還有建筑行業的根本格局。 以“智”聚“力”,打造人才崛起新高地。智能建造的興起,雖然對傳統工人的需求少了,解決了建筑行業的“用工荒”問題,但對具備相關技術技能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卻此消彼長。人才力量身為智能建造技術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解決當前建筑業“大而不強、小而不專”問題的“破冰點”。只有加速壯大新型人才隊伍,壯碩智能建造“人才根系”,方能全面提升創新驅動力。企業可以通過與大學或行業協會合作開展技能培訓,大力培養造就智能建造人才,同時鋪實“因才施策”軌道,用心用力用情構筑人才發展軟環境,打造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優質生態體系。 以“智”賦“能”,激發行業裂變新活力。建筑行業與國民經濟的大部分行業都有關聯,智能建造內含的創造性更是潛力無窮。相較于之前建筑工業化像是建筑業和制造業“平鋪直敘”的相融,現在的智能建造則像是所有相關行業在建造領域“盤根錯節”的蔓延。以崇太長江隧道為例,該隧道運用智能感知、智能設計等九大智能建造技術,形成了盾構隧道智能建造V2.0技術體系,是中國盾構/TBM隧道智能建造的最新成果。目前盾構/TBM隧道智能建造應用領域也正從傳統的交通、水利、水電拓展到礦山、儲能、綜合管廊等新型領域。在更廣闊的視角下,智能建造技術的發展將創造很多“不可能”,引發的N+新業態和市場機遇也讓行業充滿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