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品牌化建設,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日,第二十七屆中國(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冬季交易會上在海口舉辦,設置了天然橡膠、蜜瓜、榴蓮、鳳梨、芒果、火龍果等13個全產業鏈展臺,從一二三產業各環節,集中展示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成果。 我國幅員遼闊,物種豐富,是世界農業生產大國。各地區農業生產基礎、農業生產方式以及農產品制作工藝等方面存在差異,使得我國農業呈現出顯著的區域性特征。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赴湖南常德、甘肅天水、福建漳州、湖北咸寧等地考察調研特色農業產業,并多次提及農業品牌建設,充分彰顯了對品牌強農的高度重視。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面對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我們迫切需要把區域性特征轉化為核心競爭力,探索出一條契合自身發展的農業品牌化道路。 用好“土”資源,做足“特”文章,夯實品牌建設根基。品牌建設有利于增強農業發展內生動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升城鄉人民生活品質,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片土地都有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各地應著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與產業優勢,大力推進農業品牌建設。用好“土”資源,即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通過科學的種植、養殖技術,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做足“特”文章,即挖掘農產品特色文化內涵,以傳統農耕技藝、民俗傳說等為依托,精心打造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品牌故事,賦予品牌獨特的情感吸引力和文化辨識度。在產品上追求“錯峰頭”、在品質上追求“獨一份”,以特色資源為支撐,以品質差異為引領,為農業品牌建設筑牢堅實根基。 做優產業長鏈,打通價值新鏈,激發品牌發展活力。產業鏈決定著產品最終的品質,農業品牌的發展離不開完整的產業鏈支撐。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是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保障。做優產業長鏈,需加強農業研發、生產、儲運、銷售等各個環節以及主體的協同合作,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建立完善的品牌質量標準體系,確保品牌信譽度,提高農業產業鏈的整體效益。打通價值新鏈,即探索農業品牌與旅游、文化、餐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的新路徑。開發農業觀光旅游線路,舉辦農業品牌主題文化節活動等,增加品牌附加值,延長農業產業鏈。挖掘產業深度融合能為農業品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創造更多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農業品牌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建設模式,加大推廣力度,發揮品牌賦能優勢。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化消費日趨興盛,走品牌化與數字化聯動的“雙輪驅動”道路,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江蘇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積極謀劃品牌發展新路徑,創新農業品牌賦能新機制,深入實施“品牌強農 營銷富民”工程,以打造高知名度、高美譽度、高忠誠度的“三高”品牌為重點,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作用,線上利用電商平臺、直播帶貨拓寬銷售渠道,線下開展區域公用品牌大賽活動,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推選出高郵鴨蛋、盱眙龍蝦、東臺西瓜、洪澤湖大閘蟹等一批知名品牌,探索出一整套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品牌培育新模式,為全國農業品牌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以品牌為引領,不僅能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還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和人才的投入,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增添新的動能。 加快農業品牌化建設,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當牢牢把握資源優勢,將品牌建設貫穿于農業全產業鏈,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品牌,以品牌強農推動農業強國建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