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密碼”
北京時間12月4日晚,“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百節年為首,“春節”申遺成功讓世界各地中華兒女心潮澎湃,讓我們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也引發了對于傳承和發揚“春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考。 匯聚情感力量,解鎖非遺傳承“情感密碼”。“春節”是非遺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不僅是中華兒女獨有的“儀式感”,更因其包容性成為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體驗。“春節”從古至今都是中國人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貼春聯、包餃子,無數傳統習俗書寫著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的“中國故事”,訴說著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對故鄉的眷戀之情、對祖國的依戀之情,更承載著無數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是熱烈而深沉的情感紐帶,是無數中華兒女、海外游子與中華傳統文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雙向奔赴”。讓非遺文化載體“有感情”才能夠深入人心,觸及靈魂深處最深沉的情感,凝聚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更讓世界“讀懂中國”。 落實因地制宜,解鎖非遺傳承“特色密碼”。南方過年吃湯圓,北方過年吃餃子,各地在變遷中產生了各具特色的習俗,有些人覺得現在的“年味”沒有小時候濃了,其實不然,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春節獨有的體驗已經融入了日常生活。因此各地更要把準本地非遺傳承“脈搏”,深化非遺文化的內在含義,豐富外在表現形式,創新更多民俗體驗、文化活動展示,如國潮集市、非遺體驗等。近年來,各地非遺展示都不斷提質升級,優秀的本地非遺文化更能引起共鳴,讓人們更愿意宣傳保護本地非遺,“去同質化”也能讓外地人產生更多體驗的興趣。非遺文化要與實體經濟同向發展,讓文化產業成為拉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迸發更強的發展活力。 釋放乘數效應,解鎖非遺傳承“消費密碼”。未來,讓“春節”這樣的非遺文化煥發更鮮活的生命力,更需要搭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快車,推動“春節”等非遺文化元素與新消費市場、新消費場景、新消費習慣等不斷融合,以傳統文化元素為經濟增長賦予精神內核。更多新業態新模式也應當借“春節”非遺申報成功的“破圈”契機,進一步打造創新線上線下消費場景,如線上沉浸式數字游覽、線下虛擬現實體驗服務、線下高品質文創產品、線上線下非遺文化產品市集等,尤其是借數字技術發展契機,打造更多具有文化內涵的“數字意境”,讓“春節”等中華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更生動、更廣泛、更高效的方式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不斷凝聚“數字文化共識”,實現在發展中提升意識、主動保護、積極作為。 傳承非遺,我們任重道遠。每個人都是非遺的“傳承人”,在發展中保護,書寫更多優秀的“文化案例”,讓非遺在中華民族復興的路上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