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書寫荒漠化防治新篇章
近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在中東舉行,本次大會特別設立中國館。1994年中國簽署《公約》,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6500萬畝。從沙塵暴虐的荒漠到一碧千里的綠地,中國經歷了從“沙逼人退”到“綠驅沙散”這一重大歷史意義的轉變。 堅持久久為功,打開荒漠化防治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就要做好,堅定做下去。篤行不怠,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曾幾何時,中國是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約有26.81%的國土面積屬于荒漠化土地,日益嚴重的荒漠化不斷威脅著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而在2024年,防沙治沙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然而這份成就絕非唾手可得,它來源于扎根在沙漠中日復一日的堅持:堅持在一望無垠的沙漠中種下一顆顆綠色的希望,堅持出臺荒漠化防治新政策,堅持將新科技運用到荒漠化防治。不是所有堅持都有結果,但是總有一些堅持,能從一寸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萬朵怒放的薔薇。 巧用中國智慧,書寫荒漠化防治新篇章。光伏治沙作為一項黑科技,正逐漸成為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手段。通過遮光板,擋住太陽減少水分蒸發,曾經的不毛之地,悄然綻放出勃勃生機的綠意。然而,光伏治沙的背后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光伏的庇護下,野草野蠻生長、遮天蔽日,極大程度影響了遮光板的發電效率。但是人力拔草不僅費時、費人還費錢。此時中國智慧悄然上場,成群結隊的羊穿梭在拔地而起的光伏中間悠然吃草。既治理了荒漠化,又促進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治沙“一舉兩得”的小巧思,成為我國治沙智慧的生動縮影,也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多措并舉,科學推進荒漠化防治。一方面,巧妙通過科學的“開源節流”,緩解用水緊張的問題。在干旱地區,通過廣泛推廣并推廣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不僅節約用水,還能減少農業用水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防止因灌溉不合理導致的土地沙化加劇。另一方面,巧妙將新科技與沙漠化防治結合。廣泛推廣并應用機械化智能化治沙——利用自行式沙障插條機等創新機械裝備,大幅提升治沙效率和效果。 公約秘書處兩次授予我國“防治荒漠化杰出貢獻獎”,稱贊“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從一片黃沙到萬物共生,一幅幅綠意盎然、空明澄碧、魚翔淺底的醉人畫卷在神州大地鋪展開來。我們堅信,未來在黨的領導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繼續創造屬于新時代中國的防沙治沙新奇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