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往知來,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11月28日,新華日報報道,昆山市歇馬橋村將“上新”棠吟昆曲評彈館,游客可在美麗畫卷和吳儂軟語中近距離感受傳統戲曲之美,目前,江蘇省已累計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752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241個,一批有情懷、懂經營、善管理的“鄉村運營師”正以精細化、品牌化、系統化的方式,對鄉村精雕細刻,讓這片土地更美、更富、更有活力。 從村史館展示老物件、老照片憶鄉愁、看變遷,到越來越多的青年回到鄉村“尋根”,再到鄉村運營師發掘鄉村生態、生產、生活價值……鄉村,正在成為連接現在與未來的紐帶。 “詩畫田園里,夢里是老家”。鄉村歷經滄桑,記錄著祖祖輩輩曾付出的努力與輝煌,陳述著人類發展的歷程,見證時代發展的縮影。民族村寨反映了民族聚落在不同地域的形成和演變過程,農耕器具彰顯出千百年來農業發展的智慧結晶,傳統民俗體現了獨具特色的精神沉淀……可以說,鄉村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文化屬性,是一代又一代人魂牽夢縈的鄉愁記憶。鑒古而通今,回頭看才能更好地向前走。站在歷史發展的交匯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鄉村,我們亟需把握時機,為鄉村振興添活力。 傳承文脈,激發文化活力,用鄉村的過往鑄好魂。今天,一些傳統鄉村遭遇著日漸式微的境況。對此,各地需要加強對鄉村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喚醒對鄉村傳統的強烈認同感和文化自信。認識鄉村傳統所蘊含的價值,認同鄉村文化,是維系深層情感的集體記憶。蘇州建設特色田園文化館,常州構建“農家樂+窯文化+小菜園”運維模式……各地創新探索,講好了鄉村故事,提高了文化感召力,打造出了充滿人情味、煙火氣和鄉情味的鄉村,不僅吸引了年輕人返鄉創業帶動鄉村活力,更是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因地制宜,擦亮產業特色,為鄉村的未來塑好形。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形成優勢,關鍵在于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產業道路。鹽城依托地域資源特點,拓展“裕華大蒜”“南陽辣根”“恒北早酥梨”等綠色食品,泰州深耕傳統優勢,實現“溱湖籪蟹”“羅氏沼蝦”“淡水大黃魚”等水產品提質增量,鎮江立足水土資源稟賦,大力種植“金山翠芽”“丹陽仙桃”“丁莊葡萄”等特色農產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各地當深挖地域生態,走特色發展之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擦亮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金字招牌。 我們尊重鄉村的過往,我們期待鄉村的未來。借助時代的東風,我們會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繪就鄉村發展的壯美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