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長效機制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餐飲浪費問題一直存在,時常反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面向未來,需建立節糧減損制度體系,強化制度設計的約束力,有效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巧借“大數據”,爭創節約型機關。《2023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報告》顯示,我國食物總體損耗浪費率為22.7%,包括糧食、蔬菜、水果、肉蛋禽類等在內的食物,2022年損耗浪費總量達4.6億噸,造成的經濟損失1.88萬億元。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要率先垂范,大力創建節約型機關,巧借機關部門相關APP平臺,登記預報食堂用。外來辦事人員,可通過手機接待登記功能提前預約。要強化餐廚垃圾源頭減量,將餐廚垃圾交由專業機構進行回收處理或就地資源化處理,為創建節約型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嘗試人均限價制,莫把盛宴變“剩宴”。餐飲企業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承擔著“反食品浪費”的重要責任,鼓勵餐飲企業通過設立菜品展示窗、制作仿真菜等形式對菜品信息進行展現,引導并提示消費者適量點餐,減少消費者因沖動消費導致的食品浪費。對于大型宴會,承辦宴會的餐飲企業,要餐后主動提醒消費者打包,主動提供環保打包盒(袋)。相關職能部門也可根據當地實際消費水平探索人均最高限價,同時對單桌1500元以上(不含酒水)的宴會套餐實行重點監管,適時抽查宴會套餐菜品是否明碼標價、是否明白標量、是否存在明顯浪費情況,抽查餐飲企業是否違規設置最低消費。 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養成“回家吃飯”良好習慣。曾經,一首《常回家看看》,紅透了大江南北。家是我們生活的港灣。當我們工作了一天,肩負著事業的重壓,拖著疲憊的身軀邁進家門的那一刻,看到的是家人親切的笑臉,聞到的是飯桌上香味撲鼻的飯菜,聽到的是父母妻兒春風細雨的關切話語,再辛苦、再勞頓也會蕩然無存。然而,那些帶著目的和私欲的應酬,觥籌交錯,杯盤狼藉,背后的奢靡腐敗、浪費鋪張是最可怕的。“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杜絕了腐敗的滋生。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許多場合都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年輕人別老熬夜”“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留一點時間去運動”。 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勤儉節約不只是傳統美德,更是一種生活美學。我們要繼續強化宣傳引導,讓更多人知道節約糧食不是小事而是大事,不是私事而是“公事”,樹立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鮮明輿論導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