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盛唐風韻”映照“大國擔當”
“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11月18日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分別為展覽題寫序言。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一個朝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思想包容、藝術恢弘、民族融合。唐代的文化影響輻射亞洲,并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歐洲。唐代的詩歌、繪畫、金銀器等藝術成就至今仍被人們稱頌。本次展覽不僅展現了輝煌燦爛、自信開放的盛唐氣象,更是將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進行了又一次弘揚。 從“樂居長安”的愜意中溯源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無論是“唐三彩”的精致生動,還是《唐宮仕女圖》的鮮活華美,都體現了唐代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的濃墨重彩一筆。本次展覽展出了來自中國10個省區市32家文博機構的200余件(套)精美文物。這些泛黃的古籍、沉默的文物,雖不作聲響,卻仿佛一個個外交使者,將盛唐的風土人情、文化意韻以自身為載體在歷史的長河、國際的交流中緩緩傳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站在新的時代起點,我們當深刻認識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弘揚之重,始終懷揣著對歷史的敬畏之心,真正在溯古尋根中講好中國故事,擦亮中國名片。 從“詩情文韻”的豪邁中感受縱橫三萬里“中國風骨”。國漫《長安三萬里》以歷史為骨,將宏偉迤邐的長安城,揮毫潑墨于人們眼前;舞蹈《唐宮夜宴》以舞姿為魂,從傳統畫卷中奏出文化強音,將瑰麗的唐朝風貌重現;“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展覽則以人文為筆,將歷史浪潮中的盛唐風韻,精心擺放于世界面前。唐代在中國文明史上地位特殊,奔流了中華民族血脈中的詩情,更蘊含了獨屬于華夏的“中國風骨”“中國精神”。盛唐的國泰民安、包羅萬象,時至今日,不斷匯聚、碰撞、融合成為中華現代文明的“包容性”“統一性”“和平性”,它浸潤著大國的筋骨血脈,融通于征途漫漫的步履堅實。 從“美美與共”的理念中體會命運共同體“大國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文明交流互鑒。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百花齊放才能讓世界春色滿園”。從“山海有靈”主題豫園燈會“點亮”巴黎到“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在故宮開幕,從深圳歌劇舞劇院原創舞劇《詠春》登上法國舞臺到如今“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展覽開幕......每一次交流互鑒,都讓中法雙方在增進了解與友誼之際實現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鑒與融合。我們當從歷史文化中鑒古知今、繼往開來,為全球敘事體系建設提供“中國范本”,以大國擔當助推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