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鏈條”加速,讓創新藥駛入發展“快車道”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有37個創新藥、51個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截至目前,我國創新藥市場規模突破1000億元。這一成就不僅標志著我國醫藥產業在創新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也預示著未來醫藥市場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創新藥市場蓬勃發展的背后,是我國醫藥產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全面升級。但我們也要認識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新藥研發的數量和質量上仍有不小的差距,面臨同質化競爭、回報不及預期等問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機制。面對技術變革、產業格局調整、人口老齡化加劇等多元挑戰,創新藥發展需緊跟時代步伐,從全鏈條視角出發,精準施策,全面賦能,讓國產創新藥駛入發展“快車道”。 構建“資本技術”雙輪驅動鏈。2023年度中國醫藥企業研發指數顯示,研發投入指數的平均值從2013年的77.71分躍升至2023年的81.23分,增幅3.52分,增長率4.53%。但與國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資本技術的持續投入有利于全面加速創新藥的研發進程、產業化進程以及提升市場競爭力。應進一步加大對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積極引入AI技術,為創新藥研發插上智能的翅膀。加快構建創新藥大數據統一共享平臺,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的高效流動與利用。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銀行信貸、資本市場的杠桿作用,為創新藥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活水,讓創新藥有源頭、增活力。 打造“定價支付”激勵保障鏈。隨著國家醫保談判規則日趨成熟,一批國產新藥逐漸惠及更多患者,但同時不可避免沖擊到了企業創新研發的利潤回報,影響投入動力。合理的定價支付政策既能激勵醫療機構合理使用創新藥,又能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同時確保創新藥企業獲得必要的投資回報,激發研發動力,推動形成公平競爭和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要進一步完善創新藥的定價機制,以研發成本和臨床價值為導向,優化醫保談判價格形成機制。同時,加強醫保、醫療、醫藥三醫聯動改革,提高創新藥自費市場的企業定價權,促進商業保險與醫保融合發展,讓創新藥有價值、強保障。 拓展“商業出海”國際合作鏈。據統計,中國醫藥企業的2021年技術輸出授權總金額為13.85億美元,2022年升至27.71億美元,2023年達到41.96億美元;今年截至10月中旬,技術輸出授權總金額為37.09億美元。國產創新藥越來越多地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但“賣青苗”現象頻發,真正成功國際化的產品有限。為此,需聚焦本土鏈主企業的培育,提升其原始創新能力與國際商業化能力。通過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加強國際合作,拓展海外市場,推動中國創新藥從“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轉變,構建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集群,讓中國創新醫藥品牌在國際舞臺上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