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新時代民族文學榮光
近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4中國文學盛典·駿馬獎之夜”在廣西南寧隆重舉行。本屆“駿馬獎”展現了以文學樣式講好民族故事和中國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碩成果,既彰顯出文學凝聚人心、激發情感、傳遞價值的力量,更繪就出民族文學星漢燦爛的時代景象。 民族文學創作是傳承中華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學表達,民族文學的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民族文學迸發出巨大活力,民族文學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邁步新征程,奮力推動民族文學高質量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提供重要支撐,我們必將共享新時代民族文學榮光。 匯聚文學創作之光,用心奏響新的“民族”強音。民族文學的推陳賡續、代代更新,根本在人才,特別是充滿創新創造活力的人才隊伍。從展現黃河歷史文化意義和民族精神的張承志到反映朝鮮族婦女生活的李惠善,從發掘出西海固鄉民與苦難相抗的隱忍之美的了一容到探討“村BA”火爆“出圈”文化密碼的姚瑤,一代代作家以筆為馬、以心為燈,馳騁于文學大地,為中華民族的前行歌與詠,以點點創作星火匯聚成民族精神火炬,開創出中國民族文學的“群星閃耀時”。 此次駿馬獎評獎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后的首次國家級文學獎項評選,示范引領意義重大,必須高度重視評獎工作對文學創作的引導作用,深化獲獎作品的宣傳推廣和文學內容的多渠道傳播,進一步激發作家隊伍原創活力和創新動力,讓更多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民族文學“弄潮兒”為文學創作帶來新的朝氣,奏響新的“民族”強音。 構筑共有精神家園,用情構建新的“文化”認同。一部中國文學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千年前,《詩經》將黃河流域及周邊邦族的文學傳統融入歌謠,《楚辭》把長江中下游及周邊邦族的方言聲韻收入辭賦;今天,《阿娜河畔》將土地、人、時代三者的牽絆寫入塔里木河邊的生活與歷史,《大醫》發出了醫者在清末變局中挽亡圖存、強國保種的吶喊……光影層疊的文學長河中,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到科技創新,兼具“國之大者”“民之小事”,彰顯多元特色與一體意識的民族文學作品共同構建出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集體記憶,將堅定的“文化”認同印刻在各族人民心中。一體的國家建構、一體的中華民族、一體的政治文化認同始終貫穿于民族復興的歷史、人民奮斗的征程,不論使用哪種語言,民族文學創作都應深深扎根“書寫大中華視野下的各民族故事”,全景式展現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的壯闊歷史,進而構筑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講好真實中華故事,用功創造新的“中國”敘事。文學是一種“世界語言”,能夠跨越國界、直抵人心。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正面臨著美西方對民族團結、民間文化傳承保護、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的的歪曲異化,中華民族的故事正面臨著被定格在民族同化、文化滅絕、資源掠奪等謊言之上的危機。講好中國故事正成為新時代民族文學肩負的歷史使命,講清楚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認同度和凝聚力的命運共同體正指引著民族文學作家投身創造新的“中國”敘事的偉大實踐之中。新時代民族文學必須與時代同步伐,生動記錄偉大實踐,深刻反映歷史巨變,民族文學創作者和研究者更要堅定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立足中華文化主體性把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好故事和大氣象講述好,讓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服務于國家發展,以“活著的歷史”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民族文學新圖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