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與開發并重,奏響文化事業的 “琴”與“瑟”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北孝感市云夢縣博物館,參觀云夢出土秦漢簡牘展,詳細了解簡牘內容、歷史文化價值和保護研究情況。習近平總書記說,古代簡牘非常珍貴,是我們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要善加保護,做好研究。要不斷通過考古發掘,為國家歷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證材料。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五千多年沉睡著的文明,在現代化發展的滾滾洪流中不斷被沖刷上岸,我們只有做好“保護”與“開發”的文章,才能讓文物在人民眼前閃耀文化之光。 持續優化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出發,做好保護文章,制定更為科學、全面且具前瞻性的文物保護政策與規劃,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確保文物保護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從《文物保護法》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從《山東齊長城保護條例》到《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在優化法律法規建設、積極探索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律體系的道路上高歌猛進。頂層設計的完善不僅是文物保護工作的有力保障,其深遠意義更在于守護國家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精神支撐和文化底蘊。 科技賦能,讓文物“活起來”。通過活化利用、科技賦能策略的實施,讓傳統文物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溝通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在上海博物館里看“宋徽宗”在他的繁華盛世里盡情展現他的經緯之才;在南京博物館里看中華青年如何在風云際會的民國時代救國救難。除此之外,數字藏經洞、云游長城、數字中軸等一系列文物數字化展示利用項目,為傳統文物穿上了科技“鎧甲”,構建了新型的文物詮釋和傳播模式,讓傳統文物在與科技融合發展之際源遠流長。從保護到發掘,從闡釋到傳播,文物事業發展要始終把科技賦能作為核心動力,主動擁抱科技發展,在新時代的春天里與科技創新“撞個滿懷”。 人才建設,讓文物“好起來”。《我在故宮修文物》火遍大江南北的背后,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才短缺是桎梏文物事業發展的首要問題。保護、發掘、闡釋、傳播各個環節都需要專業的人才隊伍。不管是80年代從無到有的第一個文物保護專業設立,還是“十二五”期間“文物保護科技優秀青年研究計劃”,都彰顯著我國建設人才隊伍的決心。應用于文物事業的人才不僅要有深厚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還要有前瞻視野和科學素養,更要有對待文物滿懷熱忱的赤子之心。要積極探索適應文博行業特點的人才管理機制,實行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創新文物技能型人才的聘用方式,推動建立更為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不斷激發人才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