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逐低空經濟“萬億藍海”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低空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研究部署推動低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這一舉措標志著我國在低空經濟領域的頂層設計正逐步落地。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低空產業應用場景不斷解鎖,低空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釋放巨大市場潛力。 據統計,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達5059.5億元,增速高達33.8%。預計到2025年,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萬億元,到2035年更是有望達到3.5萬億元,遠期有望達10萬億元。從數據來看,低空經濟勢頭強勁、持續向好,正在步入一個快速成長的新階段。 低空產業乘政策之勢“振翅高飛”。2021年2月“低空經濟”概念首次被寫入國家規劃至2024年3月27日四部委發布《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的通知,國家出臺的多項政策為低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各地方政府積極響應,推出針對低空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和行動方案,明確發展目標與路徑,近30個省份將低空經濟納入政府工作報告。除此之外,為契合市場對相關人才需求,部分省市陸續出臺支持低空經濟發展的人才政策。低空經濟發展規模全國領先的江蘇,各市紛紛研究制定人才培養和引進支持政策,與高校和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全力構建低空經濟人才高地。 低空產業借科技之風“浪潮奔涌”。科技創新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貫穿著低空產業發展全過程。從小眾賽道到各地角逐,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新能源航空器、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飛行汽車等新興領域持續創新突破。三大運營商也瞄準機會,加快低空信息基礎建設和低空智聯網技術創新。在科技進步的浪潮中,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智慧應用場景照進現實,“飛入”人們的生活。從無人配送到農林植保,從低空旅游到應急搶險,從城市管理到線路巡檢,“低空之城”充滿無限可能。相信未來,低空產業與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必將推動低空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低空產業聚融合之力“扶搖直上”。當前,與“低空經濟”相關聯企業有超6.9萬家,2023年新增注冊企業9000多家,相比2022年增長38.5%。低空經濟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推動不同產業之間的跨領域融合發展。當下火熱的“低空+旅游”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旅游產品,乘坐直升機就可以飽覽太湖“水天一色”的美景,無人機航拍就可以記錄云南“日照金山”的震撼。發展較早的“低空+農業”以精細化生產推進農業現代化,可以短時間內覆蓋大面積農田,有效減少人力和生產成本。應用最廣的“低空+物流”實現智慧物流服務數字化生活,“空中快遞員”“空中外賣員”紛紛上崗,“騎手”變“飛手”,“即買即送即到”刷新消費者新體驗。 從“絲綢之路”到“低空之路”,從“走”到“飛”,為“一帶一路”插上騰飛的翅膀。2024年又被業內稱為低空經濟發展元年,機遇與挑戰并存,但相信在相關政策的支持、頂層設計的引領和企業創新的驅動下,低空產業將會助力中國經濟向更高層次、更廣闊的市場邁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