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中華文脈 寫時代底氣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北孝感市云夢縣博物館,參觀云夢出土秦漢簡牘展,詳細了解簡牘內容、歷史文化價值和保護研究情況,強調“古代簡牘非常珍貴,是我們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要善加保護,做好研究”。殷殷囑托,飽含深深期許;諄諄教誨,指明發展方向。 簡牘作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載體之一,化為歷史的見證,穿越千年而來,記錄著中華文明的智慧,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根脈。透過簡牘,人文地理、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歷史故事躍然眼前。 源浚流長,激蕩著“氣蒸云夢澤”的時空回響。“天雨粟,鬼夜哭。”傳說天地都被倉頡造字這樣的創舉震撼。文字是劈開混沌鴻蒙的利斧,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永難磨滅的昭昭鐵證。高山沉入海底,古澤化為平原,世間滄海桑田,而云夢竹木上的一撇一捺卻作為萬變中的不變,深情款款地無聲訴說著中華文明的來時路。“傳于異地,留于異時。”記錄文字流光一瞬,照亮文明華表千年。尺寸之間不斷被破譯的文字密碼,不斷貼近的歷史真相,漸漸連接起中華文脈,成為中國人尋找“昨日之歷史”的根。 文載于物,連亙著“風雨五千載”的神州臻境。二里頭綠松石牌飾蘊藏著金玉共振的“審美之趣”,良渚玉器展現著新石器時代中國文明的“禮儀之心”,三星堆青銅器折射出“古蜀之光”……重器千秋難敗毀,千千萬萬的文物被從地底挖掘熠熠重光回放歷史的每一次柳暗花明,也積淀著中華民族血脈里薪火相傳的精神追求。我們在龜甲的篆刻上感受初民的問卜憂慮,我們在青銅的銘記上同沐先民信仰祈愿,我們在典籍的記錄中先輩的智慧哲思。文化遺產與文化自信的同頻共振,讓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新的文化使命擔當共貫九州。 弦歌不輟,求索著“古道新思量”的浴火發展。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每一枚簡牘都承載著一段古老文明的閃光,作為“昨日之歷史”指引我們的未來之發展,加強研究、強化傳承,意義重大。文物不會說話,但創新手段能讓文物“活”起來。甲骨文研究利用3D打印技術成功“出圈”;敦煌文化在文博文創的帶動下走紅;江寧織造博物館聯動《紅樓夢》,打造魅力文學之都……科技的升級、思維的活躍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文物的認知,更多人愿意走近文物、了解文物,讓“文博熱”升溫,“文創風”勁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