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物中尋繹,輝光日新的華夏文明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孝感市云夢縣博物館考察時指出,古代簡牘非常珍貴,是我們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要善加保護,做好研究。要不斷通過考古發掘,為國家歷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證材料。 文物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底蘊,彰顯著一個民族的淵源與風采。把文物遺產保護好、傳承好、管理好對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都有著重要意義。 “初心”如磐,擔好文物保護使命。要想使文物遺產“活”起來,保護是基本前提。近年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日益增強,但部分地方“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低級別文物博物館保護管理基礎依舊薄弱,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加劇了文化遺產的保護難度。因此,扎實做好文物普查工作是根蒂,摸清文物“家底”,系統梳理歷史遺跡、文化古跡和非遺文化,為文化遺產保護建立“活檔案”。積極建立健全文物保護長效機制,加強對文物的日常檢查和修繕,強化文物保護宣傳,增強群眾文保意識,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打造全方位智能保護體系,為文物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細心”把脈,挖掘文物深刻內涵。“歲月失語,惟石能言。”時移世易,文物傳承了歲月的記憶與鮮活的歷史,我們要加強對歷史文物遺跡的敬畏之心,深挖文化遺產內涵,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激活文化基因。《唐宮夜宴》就是以河南博物館的唐三彩少女俑為靈感來源,通過生動的人物還原和強烈的情感注入,讓這群彩繪陶俑從博物院里“走出來”,拉近了人們與文物的心理距離;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通過與《千里江山圖》的時空對話,讓觀眾領略蜿蜒幾千年的中國山水,喚醒了人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從而產生情感共鳴。 “創心”思維,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文物是凝固的時間,如何讓沉睡的時光重新流淌,需要善用“創心”思維。要利用科技進行文物的研究與傳承,例如通過植鈣體、咖啡因和茶氨酸等化學分析手段,鑒定西藏阿里象雄時期距今約1800年;人工智能(AI)技術盡可能“真實”地還原出了馬王堆漢墓中的“東方睡美人”辛追夫人;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利用數字化技術打造全真互聯元宇宙體驗,讓觀眾通過互動增進對文物的多面認識……科技這把鑰匙幫助我們更好地溯源中華文明,同時也激活了文物的生命力,讓一眼千年、一眼萬里成為現實。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我們要在文物中探尋華夏文明輝光,不斷創新發展理念,以文物保護利用繪就文化傳承發展新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