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譜寫人民城市建設新畫卷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上海市楊浦區“老楊樹宣講匯”全體同志回信中寫道:“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希望你們繼續講好身邊的生動故事,帶動更多市民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幸福美好生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意味著人民城市的建設離不開人民的參與,要讓城市服務于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搭平臺,引導共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針對群眾在城市建設治理中不配合的現象,我們可以搭建居民協商議事平臺。不斷豐富和拓展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管理渠道,穩步推動議事協商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通過參與式議事協商的形式,深度挖掘居民需求,自下而上地發揮社區居民的自治力量,提高議事協商實效。在城市改造的過程中就每一個細節該如何去改造,都可以一事一議問策于民,對個別特別頑固的還可以一對一耐心溝通,將他們的正當訴求融入到改造計劃中,化阻力為動力以誠意贏得群眾的配合。 聚合力,引導共建。城市的建設需要積極推動黨建互聯互動,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在城市建設中社區要瞄準轄區管理的“盲點”、資源共享的“難點”、文明創建“薄弱點”,積極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切實為社區居民解難題、辦實事,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如在涉及社區附近的空間改造,我們可以發揮物業的作用,還可以發動居民讓大家自行籌措或者主動捐贈一些改造所需的物品,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對于廢棄空間改造,可以發揮沿街商鋪的積極性。比如說我們可以帶動沿街商鋪來做好這些空間的一些綠化建設,并且開展評比以優秀者予以獎金。這樣可以花小錢辦大事,還能夠充分調動市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立規矩,共治共享。針對城市建設的成果維護,最重要的是在空間改造完成之后,引導社區代表去共商文明公約,厘清維護的責任,充分發揮這些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讓大家共同來呵護來之不易的成果。同時,政府要轉變包打包唱的傳統觀念,激發全體市民參與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充分發揮市民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實現城市管理模式由政府部門“獨奏”向全民參與“合奏”轉變,使政府有形之手、社會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