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點開花”,激發(fā)城市治理“內驅力”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上海市楊浦區(qū)“老楊樹宣講匯”全體同志回信中強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希望你們繼續(xù)講好身邊的生動故事,帶動更多市民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chuàng)幸福美好生活。” 城市治,人民安,國家穩(wěn)。城市治理事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黨建引領城市治理全過程各方面,運用科技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水平,建立健全機制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才能不斷激發(fā)城市治理的“內驅力”,增強人民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黨建引領為核心點,構建城市治理新格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為新時代城市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完善黨組織領導的城市治理體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不光是對二十大精神的深入貫徹落實,更是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一期許的積極回應。要進一步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提高混合所有制企業(yè)、非公有制企業(yè)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yè)群體的黨建工作水平,暢通新興力量參與城市治理的路徑。要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戰(zhàn)斗堡壘作用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城市公共事務和公共事業(yè)中,帶領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實現有序治理。要以黨建力量統籌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群團組織等各類社會力量,拓展人民參與城市治理的渠道,激發(fā)群眾自治組織的積極性,發(fā)展具有城市特色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wěn)定創(chuàng)建在基層,讓城市成為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美好家園。 以科技賦能為著力點,打造城市治理新體系。如今,信息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大數據、云計算、區(qū)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與城市治理各個領域深度融合,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快速發(fā)展,在提高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江蘇作為數字政府打造的先行者,創(chuàng)建“我的南京”“君到姑蘇”“南通大腦”等系列應用體系,百姓打開手機上的城市門戶APP,就可以辦理社保繳費、查詢公積金余額、了解最新人才政策.....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讓城市服務更精準、城市治理更高效。多地探索實施數字技術的應用覆蓋城市治理全場景,比如,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的共享無人機,涵蓋城市管理、環(huán)境水務、應急管理、交通管理等34個典型應用場景,一次巡飛,服務多個部門,解決了監(jiān)測任務重、區(qū)域難覆蓋等問題,賦予了城市治理全新的低空視角和解法,顯著提升精細化數字治理水平。 以創(chuàng)新機制為突破點,探索城市治理新路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城市發(fā)展方式。”創(chuàng)新城市治理體制機制是我們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時代答卷。首先,要充分發(fā)揮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健全各部門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作聯動的協調機制,盡快實現從12345熱線牽引接訴即辦,轉變到“每月一題”推動“未訴先辦”的主動治理,全面準確掌握相關情況和動態(tài),更好更快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要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jiān)督機制,充分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新興平臺,讓公眾可以隨時隨地反映問題、提出建議,同時,鼓勵和支持媒體、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治理監(jiān)督工作,建立意見反饋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增強公眾對城市治理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此外,要把選優(yōu)配強社區(qū)工作者隊伍作為加強城市治理的基礎性工程來抓,江蘇省率先印發(fā)《關于加強社區(qū)工作者隊伍建設的16條措施》,著力完善人才“選、育、管、用、退”制度機制,對城市治理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