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農業“芯片” 繪就幸福好“豐景”
2024年10月30日,福建福州召開第十六屆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暨第二十一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與產品交易會,會議指出,我國農業種質資源保存體系日益完善,育種創新攻關實現重要突破,種業供給保障能力更加堅實,未來我國將持續推動種業振興。 “糧安天下,種為糧先”,種下好種子,才能有好收成,種子的優劣直接關系到糧食的產量與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當下,盡管我國良種覆蓋率很高,但仍有很多糧食需要進口,例如西紅柿、西蘭花等,我國每年消費大豆一億多噸,而進口量達到9000多萬噸。如果我們能破解種業“卡脖子”難題,培育出屬于中國的種子,將進一步保障我國糧食生產安全。 把握主動權,構建種業市場治理體系。為推動種業振興,近年來,我國不斷在知識產權保護、優化市場環境、促進公平競爭等方面下功夫,2022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加強主要農作物品種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管理工作的通知》、2023年農業農村部推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及配套規章的修訂工作、2024年農業農村部繼續開展全國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諸多措施,保護了育種者合法權益,更激發了種業創新活力,比如“隆平高科”通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有效維護了其雜交水稻種子的市場地位,促進了種業市場的健康發展。面向未來,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強化市場監管力度,推進種業市場信息公開透明,為種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加快科技創新,提高種業發展向“新”力。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楊凌示范區示范區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成功培育出小麥新品種“西585”“西農235”“西農511”等農作物新品種。良種離不開良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為保障糧食安全注入了科技的力量,智慧農業平臺的搭建能全程對育秧育苗進行網絡化監管,讓每一顆珍貴的種子健康成長。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傳統產業需進一步升級,必須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要加強各地交流與合作,加快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種業創新體系,推動我國育種技術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隨著國家對種業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種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及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共同守護農業“芯片”,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以種業振興引領中國農業邁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