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化強國目標 彰顯文化強國之氣
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第17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不論是十七大初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目標,還是十八大著重強調“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亦或是十九屆五中全會清晰明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強國,以及二十大提出的“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些目標都告訴我們,一個民族的復興,往往是以文化的昌盛作為強大的支撐;一個時代的前行,通常以文化的繁榮作為顯著的標識,文化自強與中華民族“強起來”的進程同頻共進。 建成文化強國,要“不能忘本”,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傳統和固有的根本,如若拋棄傳統摒棄,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會喪失文化的特質,文化自強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脈,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和價值。我們應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讓古老的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通過深入研究和挖掘,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到當代生活中,使其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石。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是“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一步,能夠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文化內容創新需要我們探尋文化所呈現或意欲表達的精神層面的轉變,要求我們所追求的文化內容能夠更有效地在引導人們三觀的形成方面實現變革。而且這種變革必須契合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態勢。我們一定要在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大力弘揚的基礎上,借鑒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出色文化,與時代的發展相銜接,如此才能使文化創新獲取新的增長點。唯有我們開展文化的改革與創新,方可推動文化生產的進步,提高民眾對于文化創新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 加強文化宣傳,打造文化產業。國家的強盛依托于人民,文化強國也依托于文明之人,為了培育與壯大文明之人就需要在全社會宣傳并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我們可以緊跟時代潮流,將中華文化與科技相結合,開辟中華文化新道路。比如第二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的成功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展會通過打造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為廣大觀眾體驗身臨其境的觀賞體驗,并通過結合高端科技的方式進一步宣傳大運河,帶動其他文化產品的銷售。未來我們可以將更多的潮流與尖端的科技與中華文化交融,讓中華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走向國際視野,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