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文化強國目標,筑牢民族復興根基
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深挖文化富礦,保護文化遺產,堅守中華文明之根。從桐城六尺巷中“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禮讓文化到敦煌莫高窟中蘊含的“莫高精神”,從天水伏羲廟中蔚為大觀的伏羲文化到西安兵馬俑中“秦王掃六合”的豐功偉業……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沉淀打造出了獨屬于中國特色的“文化品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身處新時代,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挖文化富礦、守護文化遺產、傳承文化魅力、打響文化品牌。當“漢服熱”經久不衰,當“馬面裙”走上國際,當“中國風”成為主流,我們走出的只是一步,而中國文化邁上的卻是一階。 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著重關注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創作理念,深入基層一線,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抒寫、為人民發聲,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真正做到文化惠民、以文化人。完善文化領域人才選拔培養機制,營造用才、愛才、惜才的政策環境趨向,開辟多元文化服務渠道,提升文化服務能力,提高文化產品供給水平,建設一支“有溫度、有道德、有質感”的文化人才隊伍。 注重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中華文化新的生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近年來,《典籍里的中國》通過生動精湛的表演將中國歷史娓娓道來,《只此青綠》以優雅靈動的舞姿詮釋《千里江山圖》的文化精神,《黑神話:悟空》在游戲劇情中賦予《西游記》創新的文化內核,現代思想與傳統文化“天馬行空”的“碰撞”讓中國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面向新時代,我們要以“思想破冰”引領“行動突圍”,巧借云計算、物聯網等“黑科技”,搭乘“互聯網+”東風,拓展“文化+綜藝”“文化+影視”“文化+網游”等多領域跨界融合,推動中國文化轉型、升級、破圈,助力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弦歌不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