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健康中國 “健”全民體魄
健康中國,國之大計,民之所盼。近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關于健康中國論述摘編》一書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個人的健康固然與基因和生活方式有關,但也離不開良好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只有全面提高人民的健康素養水平才能更好地創設美麗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的健康是立國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確立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衛生體系,健全遍及城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我國人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健康中國對于推動新時代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打下堅實健康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普先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近年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多樣的飲食和工作的壓力讓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慢性病、傳染病等疾病疊加讓整個社會的健康問題日漸嚴峻。全面媒體化時代,居民的健康知識知曉率卻偏低,究其原因是科普宣傳的缺失。要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加強健康知識的宣傳和科普,例如開展健康知識小講堂、健康知識進校園和搭建健康中國專題網站等一系列寓教于樂的方式,有效引導大家掌握基礎的健康知識,強化健康生活方式的社會認同感,鼓勵居民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要對“偽健康”的不良宣傳堅決打擊,強化社交平臺以盈利為目的廣告類的虛假科普,讓大眾有“健康知識”可依,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全民參與,筑牢公共衛生防線。人民的健康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石,健康中國不僅與醫療體系有關,還與教育、體育、環境、食品等多方面息息相關,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乃至需要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以家庭為單位鼓勵居民廣泛參與運動,比如全民健身、夜跑、運動會等等,養成少抽煙喝酒、不熬夜的健康生活方式;公共服務要創設良好的自然宜居環境,推進健康城市農村建設。食品從業者要肩負保障社會食品衛生的責任,共同創設宜居安全的美麗中國。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健康,但是健康中國的建設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健康問題沒有國界,在國際交流中分享健康中國行動計劃,有利于向國際傳達健康中國的理念和目標,提高國際對健康中國的認可和重視,使得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影響。 培養人才,增強醫藥創新活力。新時代背景下,新型城鎮化和老齡化日益嚴重,倒逼我國醫療保障和醫療衛生服務的水平不僅要提高,還要公平可及。在人才培育方面,要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和人員隊伍,提高突發疾病的應對處理能力,同時可以培育和引進醫療衛生人才,打牢基層的人員基礎。同時,要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基層,健全全社會醫療衛生網絡,推廣互聯網就醫,遠程看病等新型醫療服務,讓醫療服務可及可用。 人民的健康始終是現代化重要的發展指標,也是全國人民始終追求的幸福指數。踐行健康中國行動是不斷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改善社會健康服務的必然之舉,也是政府、社會和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新時代、新征程、新任務,我們要始終保持耐心和定力,把人民健康始終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能早日實現健康中國的偉大愿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