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底座技術”,引領AI時代變革浪潮
近日,在浙江省東陽市橫店鎮舉辦了2024中國計算機大會,就如何推動人工智能與各行各業不斷融合,使其成為驅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的“底座技術”,引發了熱議。 向新而行,向新求變。近年來,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很多事,讓大家不約而同的有一個共同的感受:產品滯銷、企業裁員、廠房關停,這些現象愈發頻繁,似乎傳統的各行各業都碰到了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事實上,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一家一國,各國面臨同樣的問題,世界經濟的大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風暴,迫切需要理論和實踐的“新基座”才能持續鞏固,大家都在思索著前行,都在翹首以盼。 大海航行靠舵手,大國經濟看領袖。“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在2023年9月7日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發展從未止步,生產力的進步也從來沒有邊界,但需要正確的方向和科學的指引,研究人工智能正是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探索。如今,商家通過大模型可以生成商品詳情、圖文營銷素材,快遞員通過智能系統提高了配件和攬件效率,智能系統可為患者提供專業、溫度的問診服務,還為醫生推薦治療方案,這都是人工智能帶給我們的新體驗。 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超過1300個,中國大模型數量占比為36%,位居世界第二,中國信通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4年)》顯示。不言而喻,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是奠定新發展之路的重要基石,而人工智能只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個突破口、一個風向標,未來將要實現更多的核心突破,如同車之增驅、鳥之添翼,驅越多行則更穩,翼越多飛則致遠。 由此看來,新發展是眾望所歸、歷史必然。強勁的國內市場需要,龐大的世界出口需求,是我們的優勢和先機,新質生產力無疑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注入的一針強心劑,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形成了鮮明的發展導向,開啟了更多創新思維模式,讓中國經濟韌性更強、潛力更大、底氣更足。 發展需要求新,捍衛發展的果實更需要求新。當前,我們突破了更多“卡脖子”技術,擁有所向披靡的大國利器,可將“東風快遞”瞬間送達全球每個角落,讓人窒息到無法拒收,我們掌握了更多核心關鍵,自由翱翔浩瀚宇宙和藍海深淵,自立自強、自主研發,無需仰人鼻息、看人臉色,實現了“上九天攬月、下五羊捉鱉”的千年夢想?v觀國際形勢風云動蕩、驚濤駭浪,但任何阻力也無法阻攔東方大國之巨輪穩健而有力得行進,正是“新基座”給予我們的強大后盾和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