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經濟答卷寫在綠水青山間
日前,自然資源部宣布了首批15個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我國累計完成了480萬畝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面積。礦山生態修復的輝煌成績展現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顯著成果,也反映了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入實踐。保護與發展并行的理念已經被時間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道路。在這些成功經驗的指引下,應繼續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將經濟答卷寫在更多的綠水青山之間,實現生態和經濟的雙贏。 生態修復成果顯著,得益于科學理論的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全國各地牢固樹立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修復工程,“生態致富”的典型案例層出不窮。例如,無錫的太湖治理項目凈化了水質,吸引大量游客,成為鳥語花香、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城市客廳;徐州的云龍山生態修復使這里綠樹蔥蘢,成為旅客觀光的勝地;溧陽實施“農村公路+旅游”工程,構建了“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的旅游格局。這些案例都展現了生態環境改善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力推動,證明了理論指引對于協調經濟與生態發展的必要性及有效性。 治理環境任務長期且艱巨,必須堅定不移推進生態修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當前,我國堅持走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道路,開展各類生態修復工程。如自然資源部公布的典型案例所示,各地開展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面臨諸多挑戰,如政策落實、資金使用、監管及治理效果等。參與者必須克服這些困難,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才能確保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是科學籌劃的關鍵,有助于促進可持續發展。我國疆域遼闊,各地自然資源和經濟基礎差異顯著,簡單的模仿和套用難以成功。因此,必須加強前期統籌規劃,深入實地調研,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推動綠色發展。例如,某地在發展期間提出的“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的論述,便是因地制宜科學籌劃的典范。該地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富民之路。這一經驗表明,只有在發展中保護并利用好生態資源,才能實現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譜寫出綠色發展的壯麗篇章。 發展無止步,保護需始終貫徹。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生態保護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各地生產礦山的生態修復提供了生動的范例,也為未來的生態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理論與實際操作的緊密結合,從觀光勝地的打造到旅游大格局的構建,再到“山海經”的實施,都展現了生態修復的巨大潛力。堅持這一理念,有助于推動社會各界形成共識,推動生態修復工作邁向新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