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流動兒童享受到不“流動”的關愛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0至17周歲兒童人口為2.98億人,其中流動兒童規模約為7109萬人,這意味著,每4名兒童中就有1名兒童在“流動”。 流動兒童與城市本地兒童相比,在教育、醫療、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存在不同程度障礙。部分流動兒童還面臨監護能力不足、心理健康關愛不足、精神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城市和社區融入困難等問題。這不僅是家庭之痛,也是城市之殤!如何讓流動兒童“留”的安心,是牽動整個社會心弦的民生問題。 聚焦流動兒童權益,讓流動兒童留的有保障。近日印發的《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發展保障等6個方面,梳理出19項流動兒童關愛服務具體內容,并要求各地對照基礎清單制定并發布本地區流動兒童關愛服務清單。文件下地行走,需要相關部門協同發力,將關愛流動兒童作為日常工作抓起來。一方面,要求政府各部門抓緊開展流動兒童精準監測摸排工作、建立翔實完備的流動兒童信息臺賬,探索符合本地特點的流動兒童權益保護模式,確保政策成果全覆蓋落實落細,讓政策紅利真正惠及流動兒童。另一方面,政府既要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也要謀劃長遠的發展,著力推動在戶籍制度改革、公共資源配置、城市治理創新等方面取得系統性的突破。 聚焦流動兒童成長,讓流動兒童留的有發展。為城市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外來務工群體,最糾結的是子女的教育成長問題。《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中明確要求各地按實際服務人口規模配置教育資源,優化普惠性各學段教育供給,尤其要落實好義務教育階段“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就學政策,保障其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兌現這一要求,不只是教育部門的獨角戲,需要多部門協同配置公共資源。一方面,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公辦學校學位供給、完善就學政策,保障流動兒童入學機會。另一方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倡導社會關懷,建立有效的家校溝通機制,用心用情關愛流動兒童教育發展。 聚焦流動兒童生活,讓流動兒童留的有認同。除教育問題外,很多流動兒童來到陌生的城市,還會面臨著城市融入難、社區融入難、朋輩交往難等問題。為此,《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要求各地廣泛動員企業、專業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通過開展城市文化介紹、社區環境熟悉等活動,促進流動兒童融入城市生活。一方面,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如親子活動、社區交流等,擴大流動兒童生活圈。一方面,鼓勵和支持流動兒童參與志愿服務、興趣小組等社會活動,拓寬流動兒童社交圈。另一方面,開展文化教育、文化交流等活動,幫助流動兒童融入當地的文化,拓開流動兒童文化圈。凝聚多方合力,共同為流動兒童提供一個無憂無慮的成長環境,讓流動兒童享受到不“流動”的關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