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江湖“絕活兒” 中醫藥發展更“有底兒”
近日,“蘇中醫·行世界”文化市集在南京正式啟幕。這次文化市集活動是中醫藥行業進行的有益嘗試,通過現場“交流碰撞”傳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推動中醫藥更好地邁進世界舞臺。 不知何時,人們生活的“江湖上”出現了“熬夜快樂水”“清熱祛濕茶”“提神醒啟茶”等“中里中氣”的茶飲,與一般的茶飲不同,這些茶飲不僅有“面子”,讓人眼前一亮,而且“里子”扎實,不止在乎感官享受,還具備一定的“養生”功效,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由此,要盤活“沉睡的中醫藥”,深研科技創新,與時代接軌,站穩文化陣地,在傳承中堅守,在傳播中創新,坦然接招,出招必勝,在時代的洪流中發出中醫藥強音。 夯自身,出實招,練好傳承創新的“絕活兒”,為中醫藥發展增添底氣。《黃帝內經素問注·序》有言云,“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探其淵藪,先中醫后成藥,不僅要看到推陳出新的“藥引子”“新方子”,還要看到無數醫者一輩子的匠心堅守與代際傳承,如同U盤一般,一端連著草藥田地“江湖”,一端連著醫藥學實驗室,在古書館內尋找“蛛絲馬跡”,在實踐中練就高超“針灸級”醫術,也正是如此,中醫藥才能夠發展延續至今,并且壯大成長。“將當歸、黃芪、紅棗、枸杞一起泡水喝,便能補脾養胃、補血活血。”隨著一代代中醫深耕科技創新沃土,越來越多的“中藥土方”便頻頻出現在諸多生活場景,引領“新健康”消費熱潮,打開人們生活新方式。 謀發展,出新招,練好文化傳播的“絕活兒”,為中醫藥發展擦亮底色。從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到李時珍編撰本草綱目,從“醫者”扁鵲到“神醫”華佗,中醫藥作為一張延續至今的歷史“名片”,已然成為無數華夏兒女烙印在骨子里的不滅印記。中藥味苦,中醫為仁,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以一句“黃帝內經傳百世,傷寒雜論惠千秋”得以“封神”。要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擦亮中醫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色,下好“文化之棋”,布好“傳播之種”,一方面,要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入社區,通過身邊人、身邊事放大聲量,講好中醫藥文化的好故事、新成果,將這張中醫藥文化“名片”越擦越亮。另一方面,要讓中醫藥文化與世界接軌,促進“數字化”“國際化”轉變,大踏步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現中醫藥魅力,傳播好中醫藥文化理念。 誠哉斯言,中醫藥發展想要走得更穩更實,少不了政策護航、法規保障的“絕招兒”。當前,中醫藥發展存在知識產權意識不高、法律糾紛眾多、創新動力不足的困境。在這種制約下,從業者研發新藥方容易權益受損,藥企也不敢投入資金,一些民間醫術也只是通過家庭傳承,并未收到法律保護,長此以往甚至有“滅絕”之危險。因此,亟須依托政策法規的“硬招”,界定區分好公共與私有的中醫藥知識產權,向公眾普及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知識,在社會面進行宣傳;與此同時,還要多傾聽從業者的意見,在物質、精神等方面積極補齊短板,重視中醫群體激勵保障,營造良好的中醫藥研發氛圍。 藥企敢投入、中醫敢研究、中藥敢出新,相信在這種務實的“江湖”中,我國中醫藥一定能夠“化有底為動力”,持續火爆出圈,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