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響文藝號角 凝聚奮進偉力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10周年之際,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雜志重新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十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堅持以人為本,創造出一部部優秀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始終堅持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創作為橋梁,傳遞中國精神,鑄就堅韌不拔的民族之魂,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文藝杰作。 文藝之根在人民,要心中有人民,做扎根基層的文藝兵。“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文藝工作者應當時刻將“人民”放在心上,將人民的認可與滿意視為評判藝術成就的最終標尺。深入基層,通過實地調研、任職體驗、采風創作等多種途徑,長期扎根于基層,傾聽群眾的心聲,從廣大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在生動活潑的群眾生活中捕捉創作的火花,致力于描繪人民、記錄人民、服務人民,確保人民始終是作品中的核心“敘述者”和主導“角色”。 文藝之美在創作,要筆下有乾坤,做守正創新的文藝兵。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電視劇《功勛》通過講述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中國人民對國家貢獻的無私與偉大;音樂劇《趙氏孤兒》在傳統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演繹,讓觀眾在藝術的享受中思考生命的意義;紀錄片《航拍中國》帶領觀眾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與秀美,激發了人們對家園的熱愛與自豪……文藝創作者以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創作出一部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立足當下,文藝工作者應堅持“術業有專攻”,堅持守正創新,廣泛挖掘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充滿生機的創作素材,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中國風貌。 文藝之道在操守,要肩頭有責任,做德藝雙馨的文藝兵。“立德樹人的人,必先立己;鑄魂培根的人,必先鑄己。”文藝工作者既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也要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要擁有正確的文藝觀,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工作中、生活中嚴守底線、不碰紅線,秉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將藝術追求與道德修養緊密結合,時刻懷揣著對藝術的崇高敬意與對專業領域的無限熱忱,保持專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為功的精神狀態,全面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素養、藝術訓練,努力創作出一批獨具特色、卓越非凡的優秀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