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噪聲說不,對“民聲”說好
近日,生態環境部研究起草的《關于推進寧靜小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已開始向公安部、民政部、財政部等十個部門和地方環境部門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到,將打造一批“消除雜音、睡得安心”的“寧靜小區”,加大社會生活噪聲源頭防控和社會共治力度。 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投訴舉報管理平臺接到的投訴舉報中,噪聲擾民問題占61.3%,排在各環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白天震耳欲聾的裝修噪聲、晚上持續不斷的廣場舞高音、窗外此起彼伏的車輛喇叭聲連綿不斷。打造“寧靜小區”,解決百姓“家門口”的民生問題,對噪聲說不,對“民聲”說好,顯然迫在眉睫。 強化“噪聲源”防控,守護居民寧靜權。噪聲污染,作為現代城市的一大頑疾,其影響遠不止于表面的聽覺干擾,還會使居民出現聽力下降、睡眠障礙等問題。因此,強化“噪聲源”防控,不讓“忍一忍、緩一緩”成為放縱噪聲污染的自我安慰,是對居民生活質量的保障,也是對居民身心健康的守護。這要求我們著力打造“噪聲監測+預警預測+精準管控”全閉環工作機制。一方面,進行噪聲監測。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建立噪聲監控系統,實時監測小區內外噪聲水平,及時發現并定位噪聲源。一方面,開展預警預測。基于歷史噪聲數據、交通流量等相關因素進行預警預測,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高噪聲時段和區域。另一方面,進行精準管控。針對不同噪聲源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控措施,如交通噪聲,可以加強交通管理,減少車輛違規鳴笛等行為。對于生活噪聲,通過社區規約、宣傳教育引導居民自覺遵守噪聲管理規定等。 優化“家門口”規劃,科學布局寧靜園。防治噪聲污染,既是關乎“家長里短”的小事,也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打造寧靜的居住環境,需要在“家門口”進行深度考量,既著力于“治”,也著眼于“防”。一是做好建筑布局的聲學設計。充分考慮聲學原理,通過合理的建筑間距、朝向和高度設計,減少建筑之間的噪聲干擾。同時,采用隔音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和構造方式,提高建筑的隔聲性能。二是完善綠化系統的物理隔音。對小區現有的植物和建筑材料進行補充,完善其隔音效果,有效阻隔外部噪聲干擾。同時,注重小區內部的聲環境設計,如設置靜音步道、安靜休閑區等,為居民提供舒適的寧靜空間。三是科學規劃交通流線。合理規劃小區內部道路和停車場布局,通過設置地下停車場、限速標志、交通指示牌等措施,引導車輛有序通行,對減速帶、井蓋、車庫出入口等可實施減振降噪改造,降低交通噪聲對居民生活的干擾。 推進“多層次”治理,多方共建寧靜家。使群眾“訴求單”變“幸福單”,切實做到還“靜”于民。離不開政府、社區、居民的緊密合作。政府層面,因地制宜探索寧靜小區建設的長效機制,發揮主導作用,制定相關政策,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強化法律制度的實施,打造噪聲防治“消聲閥”,同時把握好“剛柔相濟”的執法力度,努力為廣大群眾享受“靜生活”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社區層面,應積極參與“寧靜小區”建設和管理,建立健全噪聲管理制度和機制。居住小區內部可設置相應的靜音提示牌,通過宣傳教育、組織活動等方式,增強居民的噪聲意識和法律意識,引導居民自覺遵守噪聲管理規定。居民層面,作為“寧靜小區”建設的主體和受益者,也應積極參與到噪聲治理中來。遵守“防治法”,按下“靜音鍵”,自覺遵守規定、不制造或傳播噪聲污染、參與社區組織的噪聲治理活動等,為構建寧靜、和諧、宜居的社區環境貢獻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