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發傳統村落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在過去的12年間,國家已將8155個村落納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并對其實施了掛牌保護;另有5028個村落被列入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55.6萬棟傳統建筑得到了精心維護。這一系列措施標志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取得了顯著進展。 解讀傳統村落的文化密碼。傳統村落不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也是歷史文化遺產的寶庫,它見證了數千年農耕文明的發展歷程。一座古民居、一棵古樹、一口古井、一座古廟,往往記錄著一段鮮活生動的歷史,都是不可替代的歷史記憶,兼具自然與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價值。生活在傳統村落里面的居民,許多都是技藝精湛的民間藝術家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保護傳統村落,首要的是保護傳統村落的人和物,保護背后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并激發這些文化資源的內在價值,構建美麗和諧的古舊村落。這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莊嚴承諾。 重塑傳統村落的生態系統。改革開放后迅猛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帶來了農村的快速空心化,尤其是很多傳統村落,地處偏遠,生活不便,青壯年人口流失情況相對更為嚴重。傳統村落空心化給我們的傳承保護工作帶來了更為困難的考驗。逆空心化的關鍵是補公共基礎設施的短板,把富民強村的道路修到村民家門口,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把存在安全隱患的古民居修繕好、維護好,切實解決村民上學難、就醫難、行路難等一系列難題,努力構建一個宜居、宜業、美麗的鄉村環境。 挖掘傳統村落的時代價值。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應用,既不是大拆大建、改頭換面,也不是坐視不管,聽之任之,而是堅持“一村一策”的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原本色,突出特色,古典韻味與當代元素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力求達成“一村一品”的良好效果。同時應極力避免千篇一律的網紅景區開發模式,堅持農、文、旅三個方向,或擇一重點突破,或多元化發展。歸根結底,因地制宜地保護性開發利用才是傳統村落傳承發展的根本之策。傳統村落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挖掘傳統村落的時代價值,展現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才是我們的必由之路。 每一個傳統村落都是一部活的史書,是中國文化和歷史的瑰寶。我們應該珍視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讓它們的歷史和文化得以延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