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繪傳統村落保護新畫卷
近日,全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推進會召開,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讓傳統村落的“生命力”更強。 在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歷史長河中,各地特色各異的村落不僅記錄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民俗風情。但隨著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傳統村落日漸凋零,建筑坍塌、民俗淡化,只剩下孤獨的老人守著那一片古樸與寧靜。近年來,隨著大家對傳統村落價值的認識和重視,許多地方也在不斷探索保護模式,傳統村落的保護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與此同時又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 一些地區在申報傳統村落時積極性很高,然而一旦進入國家或省級保護名錄,則表現出“等、靠、要”的思想,期待國家主導后續的保護工作,并且有時對傳統村落存在的不利條件——如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滯后、知名度不足以及開發難度高等問題感到悲觀。光申報但不保護不發展,這種思想是要不得的!傳統村落不僅要申報好,更要保護好、發展好。要注重村落文化的價值挖掘、研究和傳播利用,充分發揮現代融媒體的作用,利用抖音等互聯網平臺加強宣傳,提高古村落知名度,帶動地方保護利用意識提升。還要充分挖掘其自然山水、歷史文化、田園風光等資源,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繪就“詩與遠方”傳統村落新畫卷。 一些地區過分關注傳統村落申報成功后所獲得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忽視了對其文化和歷史價值的保護,導致“重旅游開發、輕文化保護”的現象日益突出。對名村名鎮等進行過度的商業化開發,大刀闊斧的“整容式”改造破壞了這些村落的原始風貌,致使其失去了原汁原味的韻味和底蘊。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防止片面追求經濟價值,要保護好傳統村落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采取低干預、微更新、輕介入的方式,聘請專業機構,立足村情,尊重民意,科學編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在植入現代化功能的同時,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邊環境的整體空間形態和內在關系,不改變原有巷道空間肌理和文化韻味,真正實現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 想要實現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最關鍵的還得靠“人”。一方面,要充分尊重當地村民的主體地位,提高村民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意愿和能力,宣傳弘揚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家風家訓,注重當地傳統建筑工匠的培育,讓家家戶戶參與到村落保護與建設中來。另一方面,要鼓勵支持更多有志青年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讓專業青年人才“設計下鄉”,讓返鄉創業者“共同締造”,讓更多力量參與到守護傳統村落的行動中來,讓傳統村落護住鄉土、留住鄉親、記住鄉愁。 |
